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遗址是以土为建筑材料历史遗迹,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近年干旱环境土遗址的保护取得了很大成果,潮湿环境土遗址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大量调查中发现,有植被覆盖的土遗址普遍保存状况良好,结合植物护坡和防治水土流失的丰富成果,展开土遗址的植物保护功能的研究,为潮湿环境土遗址的保护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汉阳陵遗址区年降水量563mm,遗址类型包括封土、墙垣和地下浅埋藏,是半湿润地区土遗址的典型代表之一。以汉阳陵露天土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结合植被调查和土壤营养元素分析,选取符合文物保护原则的适应性植物;再通过室内试验,评价不同种类植物对遗址的保护功能;最后对露天土遗址的景观进行评价,以期将植物的功能性与美观性和谐统一。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植物作为保护手段的方法已在茂陵、杜陵、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等遗址进行了尝试性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常有植物成活率不够高的现象发生,针对于遗址赋存环境选择适应植物的工作有待深化。2)对汉阳陵露天土遗址野生植被进行了详细调查,共统计到种子植物20科36属47种,其中草本植物占33种,又以禾本科和菊科最多。优势植物为阿尔泰狗娃花、纤毛鹅观草、早熟禾、针茅和扫帚艾。灌木以蕤核最多,乔木以酸枣和构树为主。植被覆盖度大多保持在60-85%,遗址本体保存现状良好。3)对汉阳陵遗址区内土壤营养元素进行分析,得出汉阳陵遗址区为PH值为8.29-9.43的碱性土壤,含钾量普遍很高,磷、氮和有机质含量贫乏。灌木群落的营养元素含量比草本群落略高。4)通过实验室内模拟降雨冲刷,发现植物可有效抵抗雨水对土体的侵蚀。植株高度小于40cm,根径小于0.5mm的低矮禾本科植物,如早熟禾、狗牙根,和植株大于70cm,根径1.3-3mm的菊科植物,如艾蒿和牛尾嵩,抵抗降雨侵蚀的表现良好。5)保护措施应与景观设计和谐共处,保护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不仅要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也要与区域的历史文化内涵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