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当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所面临矛盾的复杂性、任务的艰巨性,是任何西方发达国家都未曾经历的。城市化在激发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在培育迟滞发展的阻力;在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深层次矛盾。城市化问题同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中遇到的问题一样,其根源还在于效率太低。提高城市化效率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城市化效率研究相关文献,并选择以城市群作为城市化效率研究的基本单元。在科学界定城市群城市化效率本质内涵,初步阐述城市化效率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模型,利用2003-2011年中国22个城市群城市化“投入”与“产出”数据,测度了各城市群的城市化效率和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并对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城市群生态城市化效率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还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 主要结论如下:(1)忽略污染排放的城市化效率测度往往会高估城市化的真实效率水平。(2)2003-2011年,我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总体偏低,城市化过程中要素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水平不高,普遍存在投入冗余、污染排放过量和文明成果不足的问题,绝大多数城市群的城市化过程处于规模无效状态;中国城市群城市化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由东部向中西部逐渐增加,而纯技术效率则呈现东部高于西部、西部略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3)城市化的文明成果不足并不是我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导致我国城市群城市化纯技术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是要素资源投入冗余和污染排放过量。(4)中国城市群城市化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先恶化后改善,而纯技术效率不断恶化;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区域离散程度先增加后降低,存在微弱的σ收敛;而规模效率的区域离散程度不断上升。(5)由于纯技术进步的推动,中国22个城市群在2003-2007年和2007-2011年两个研究时段的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均呈不断增长态势。(6)中国城市群城市化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呈西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东部的梯度格局。(7)城市群规模、人口质量、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各城市群的城市化综合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对城市化效率的影响是正向的,而城市群规模和人口质量对城市化效率的影响是负向的。信息化水平、基础设施、市场力量对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具体而言,第二、三产业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城市群城市化综合效率将提高1.229个百分点。科学支出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市群城市化综合效率将提高0.01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