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拉维尔斯坦》中犹太知识分子的悖论性身份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l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维尔斯坦》是索尔·贝娄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是一本以贝娄的同事兼好友艾兰·布鲁姆为原型的小说式回忆录。国内外均对该小说的传记性特质进行了考据式的深入研究,亦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该小说中的犹太性、文化主题和身份主题,但对作品中有关犹太知识分子身份中的悖论性特征研究不够深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伯克指出个人与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所进行的思考与互动均影响特定身份的形成。悖论,根据艾布拉姆斯的定义,则是一种表面上看似逻辑矛盾或荒谬、但事实证明是可以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进行解读的陈述。由此可见悖论性身份即一种看似矛盾却具有意义的存在。这种身份通常是在多重文化语境共同作用下形成,是一种永远处在过程中的建构。本论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界定,拟结合身份研究理论、犹太历史文化和贝娄的创作思想,从政治、族裔和文化三个维度来解读《拉维尔斯坦》中犹太知识分子的悖论性身份特征。论文主体包含三章。第一章着重探讨犹太知识分子作为具有世界情怀的爱国者政治身份的悖论性,认为这种悖论性体现在他们一方面为了获得更高政治话语权而不得不尽力弱化自身的犹太身份,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犹太人利益他们又试图突出所肩负的民族使命感,导致他们在政治参与中受到阻力。第二章认为这种悖论性也体现在他们作为边缘人的族裔身份层面,指出犹太知识分子在对待族裔问题上选择主动边缘化,并以自嘲方式认可自身的边缘性,但同时他们又试图通过接受其族裔他异性追求去边缘化,因而将自身置于一种矛盾张力中。第三章阐明犹太知识分子作为无根的文化包容者,其身份悖论性体现在文化归属感中的漂泊无根与其对多重文化予以包容而形成的对立状态中,指出他们情感上并未植根于犹太传统文化,却在包容多重文化的同时选择成为现代的摩西,试图在奉行技术至上论的美国实现犹太民族的田园理想。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贝娄在《拉维尔斯坦》中展示了犹太知识分子在当代美国社会所呈现的“悖论性”生存状态,旨在表达犹太知识分子只有采取一种消解悖论以寻求中和的方式,即正视其犹太身份和坚持对犹太历史文化的传承才是他们在混杂的边界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由此贝娄也表达了他对犹太民族在当代社会立足发展的反思和关怀。
其他文献
在活体成像分析研究中,利用有效策略开发性能优异的分子影像探针对临床疾病的精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刺激诱导的小分子原位自组装策略整合了小分子探针的高肿瘤渗透能力和纳米材料在肿瘤组织中高蓄积的优点,成功应用于构建不同成像模态的分子影像探针。但目前利用原位自组装策略同时激活探针中的多模态成像信号仍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同时满足高灵敏和高分辨率成像要求的近红外(NIR)荧光/磁共振成像(MRI)双模态成像探针用
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简称迁慢性腹泻)是小儿常见病、难治病之一.笔者搜集了1995~2000年国内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48篇,并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了其治疗规律,以供临床参考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阳光人生的精神底色。那么,作为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为学生人格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的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呢?教师可以沿着从知到行的路
NO_2是一种痕量气体,在对流层与平流层化学中起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四川盆地是NO_2高值区域。近年来四川省常住人口持续增长,工业水平急速发展,到2018年末,四川省常住人口达8341万人,在全国排名第四,导致四川省大气污染日渐突出,通过卫星遥感方法分析对流层NO_2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已经较为成熟,但目前对四川NO_2时空分布状况研究相对较少,且国内外学者对流层NO_2
英语"同伴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通过在大二两个班级的学生中实施"同伴教学"模式,并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发现"同伴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
目的了解未矫正老视所致近视力损害的患病率及其不良影响。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受试者进行上门调查,登记受试者姓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框架眼镜使
【正】 《中华民国公报》是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后所出版的最早的报纸之一种.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一日,首义领导人集会,决定称中国为中华民国,设立军政府.同月十六日,军政府就创
当前,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卓见成效,成为展示素质教育的一面窗口。然而,现阶段中学运动会却陷入了“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尴尬局面
词汇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面对当今多媒体网络的大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应对,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词汇学习的现状,依据词汇习得理论指出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教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