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起点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在国家战略的带动下逐渐加快,建设用地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福建省地形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点,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8.91%,平原比例不到10%,优质建设用地资源不足。传统“摊大饼”式的建设用地无序扩张无法解决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因此,需要根据福建省地型特点,探索新的建设用地扩展和优化配置方式。本文基于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特点,提出“山海原”一体化建设用地立体规划与优化配置技术。其中,建设用地“上山”规划是指将适宜的低丘缓坡改造为建设用地。“下海”规划是指部分沿海滩涂改造为建设用地。“挖潜”规划是指将利用效率较低的现有建设用地进行重新改造。再结合人文因素、生态灾害因素两类建设用地空间适宜性条件,创建“山海原”一体化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模型,并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求解,获取福建省建设用地最优配置布局。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包括:(1)建设用地“山海原”一体化立体规划范围。基于福建省地形地貌数据、社会经济数据、规划数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效率评价模型等方法,探索福建省建设用地“上山”“下海”“挖潜”规划的潜力空间。探索到的“上山”规划面积大约359万公顷;“下海”规划面积0.59万公顷;“挖潜”规划面积共约7.6万公顷。(2)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空间适宜性。利用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2005)、统计年鉴数据(2015)、土地变更数据(2014),通过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GIS技术,构建综合人文指数和生态灾害安全指数并获取其空间分布,引导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人文指数引导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综合生态灾害安全指数抑制建设用地优化配置。(3)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基于以上获取的立体规划面积和适宜性条件,利用蒙特卡洛方法,建立“山海原”一体化立体规划与优化配置模型。模型考虑了建设用地需求量、建设用地供给量、建设用地空间适宜性等条件。通过分析各个模拟结果与空间适宜性的相关性,获取福建省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最优结果。其中,“上山”规划开发的面积为146.9万公顷;“下海”规划开发面积为0.4万公顷;“挖潜”开发面积为5.2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