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设用地“山海原”一体化立体规划与优化配置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sunn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起点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在国家战略的带动下逐渐加快,建设用地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福建省地形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点,山地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积的78.91%,平原比例不到10%,优质建设用地资源不足。传统“摊大饼”式的建设用地无序扩张无法解决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因此,需要根据福建省地型特点,探索新的建设用地扩展和优化配置方式。本文基于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特点,提出“山海原”一体化建设用地立体规划与优化配置技术。其中,建设用地“上山”规划是指将适宜的低丘缓坡改造为建设用地。“下海”规划是指部分沿海滩涂改造为建设用地。“挖潜”规划是指将利用效率较低的现有建设用地进行重新改造。再结合人文因素、生态灾害因素两类建设用地空间适宜性条件,创建“山海原”一体化建设用地优化配置模型,并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求解,获取福建省建设用地最优配置布局。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包括:(1)建设用地“山海原”一体化立体规划范围。基于福建省地形地貌数据、社会经济数据、规划数据,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效率评价模型等方法,探索福建省建设用地“上山”“下海”“挖潜”规划的潜力空间。探索到的“上山”规划面积大约359万公顷;“下海”规划面积0.59万公顷;“挖潜”规划面积共约7.6万公顷。(2)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空间适宜性。利用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2005)、统计年鉴数据(2015)、土地变更数据(2014),通过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GIS技术,构建综合人文指数和生态灾害安全指数并获取其空间分布,引导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人文指数引导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综合生态灾害安全指数抑制建设用地优化配置。(3)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基于以上获取的立体规划面积和适宜性条件,利用蒙特卡洛方法,建立“山海原”一体化立体规划与优化配置模型。模型考虑了建设用地需求量、建设用地供给量、建设用地空间适宜性等条件。通过分析各个模拟结果与空间适宜性的相关性,获取福建省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最优结果。其中,“上山”规划开发的面积为146.9万公顷;“下海”规划开发面积为0.4万公顷;“挖潜”开发面积为5.2万公顷。
其他文献
无线电掩星技术作为电离层探测的一种新技术,由于其经济又便捷的特点,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广泛的应用于行星电离层和大气探测。该技术可测量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和中性大气,具有覆
学生档案管理是高校档案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此,从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特点和意义等方面分析入手,对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Stude
微波遥感以其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能力、穿透力强、多频段多极化信息丰富等优势,已成为观测和研究海洋的主要手段之一。风云三号卫星FY-3A/B上搭载的微波成像仪(Microwave Radiati
2009年6月11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和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先进的微波遥感手段,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分辨率高、大面积覆盖的优势。极化信息是电磁波的一个重要特性,在不同频段和不同极化条件下,所观测地物将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