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汗内外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和预后分析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gs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外科手术后往往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脓毒血症、出血以及肾功能衰竭,致使手术死亡率增加。研究表明梗阻性黄疸时机体存在严重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障碍。临床上我们常常采用的胆汁引流方法包括经皮经肝胆汁外引流术和内镜下植入支架内引流术。目前,临床研究中有大量前瞻性以及回顾性研究关注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尤其是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梗阻解除方法的研究是如今的热点。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内外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从而为临床上内外引流术的选择提供依据,进一步探讨如何更为准确地评估减黄患者的预后,从而减少围手术期死亡及并发症。   方法:本研究分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实验研究采用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8只,随机分成梗阻性黄疸(OJ)、胆汁内引流(D)、外引流(ED)和假手术(SH)4组,每组12只,通过第一次开腹手术结扎并切断胆总管建立OJ模型,术后7天第二次手术,从膨大的胆管末端插入并固定引流管,经皮下固定于大鼠颈背部皮肤建立ED模型;D模型通过在膨大的胆管末端和十二指肠间植入支架形成。假手术组模型通过开腹分离但不结扎胆总管方法建立。假手术和梗阻性黄疸组术后7天处死大鼠,留取标本。引流组均于第二次术后7天处死大鼠,留取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观察胆汁内外引流术对脾脏和胸腺细胞IL-6,IL-17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与T细胞分化有关蛋白Notch-1的表达,同时观察脾脏病理以及Notch-1的表达分布。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87例接受胆汁内引流或外引流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资料,选择性别、年龄、梗阻部位、梗阻时间、引流方式、病变性质,术前是否合并胆道感染、TBIL、DBIL/TBIL比值、中性粒细胞比例、ALT、AST、ALP、γ-GT水平、住院时间等15个因素作为研究参数并建立数据表。   结果:梗阻性黄疸和外引流组大鼠体重增长明显慢于假手术组以及内引流组(SH vs.OJ,p=0.007; ED vs.ID,p=0.00l)。研究发现,梗阻性黄疸以及外引流术后,IL-6在免疫器官的表达显著升高(SH vs.OJ,p=0.004),明显高于内引流组(ID vs.OJ,p=0.0l;ED vs.ID,p=O.01),同时IL-17的表达都升高,与对照以及内引流组有明显差异(SH vs.OJ,p=0.003; ID vs.OJ,p=O.02;ED vs.ID,p=0.016),而内外引流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ED vs.OJ,p=O.02)。在大鼠脾脏内,Notch-1蛋白在假手术组表达不高,而在梗阻性黄疸和外引流术后,Notch-1的表达明显升高,与IL-6,IL-17的表达具有相关关系。患者接受内引流术还是外引流术对于住院时间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接受引流方式以及术后是否存在感染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显示引流方式对于预后有显著性意义。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提示,引流方式、术后感染以及术前胆红素水平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结论:梗阻性黄疸大鼠脾脏和胸腺表达IL-6与IL-17水平增高,胆汁内引流术可以降低炎症反应程度,维持免疫功能的平衡,而外引流术却不能。T细胞分化关键蛋白Notch-1参与了梗阻性黄疸相关的免疫调节过程。梗阻性黄疸病人接受胆汁内引流术后各项生化指标和免疫功能恢复,均优于外引流术。梗阻的引流方式,胆道感染以及总胆红素水平是影响疗效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有日益增加的趋势,已成为危险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本研究探讨了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指标及其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