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tard)有句名言,消费已经成为这个世界的伦理。这是一个新的社会的来临即消费社会。每个人每天的活动无不打上消费的印记。消费主义的狂潮充斥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总体上来说是中性的。对于消费主义的理解,从具体层面上看,它体现的是透支、断续、不连贯的消费模式。从抽象层面来看,消费主义是通过可供操控的象征物,对个体、不同阶层等多种社会关系的重新建构。在消费社会中,由消费所维系的社会关系也不再仅仅是以物为媒介,更多的是符号意义、道德规范等文化意识形态的东西。消费主义作为消费社会的总体特征,通过对它的透视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折射出多种社会问题。意识形态是在一种宏观、广义的角度来理解的,因为消费主义起源于西方,是西方主流的价值观,有其消极因素;又有着极强的控制作用。因此,仍用“意识形态”一词。同时,消费又是每个社会正常运转所必需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消费社会的来临,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兴起,消费主义又带有极浓的文化色彩和文化传播能力,因此称之为“文化意识形态”。需要强调的是,文章中所说的“文化意识形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消费本身具有显著的象征符号意义;消费什么不是取决于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而与消费者本人的价值观以及消费品本身所代表的阶层有关。消费过程是商品和人本身双向符号化的过程。其次,消费主义具有极强的诱导效应。再次,消费社会的来临,它是马克思所论述的“以物的依赖关系为主”的社会向“以自由个性为基础”的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最后,消费主义体现了“商品社会”向“景象社会”的变迁。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的“景象社会”一词很好地描述了消费社会的现状和特征。 消费主义通过幸福生活的价值许诺,对个体和社会生活进行操控。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下,消费作为文化本身的批判维度已经丧失,消费变成是纯粹迎合公众的行为。消费主义的控制功能的加强和批判功能的丧失是同时并存的。 一直以来,人类社会都是一个生产型的社会,生产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出现了“消费生产力”。在某种程度上,消费似乎成为一种新生产力的征象。但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作为文化意识形态已经丧失了对社会批判和约束的创造力,剩下的只是一种反叛的外壳。消费主义作为新的部落神话,具有极大的欺骗性:一方面藐视公正原则;它把人类社会原有的平衡结构再一次打破。另一方面,藐视自我实现的原则。消费主义语境下,即使有所谓的“自我实现”,也是一种虚假的、不全面的自我实现。 在马克思的哲学语境下来看待消费主义是本文的一个重点。首先,马克思认为生产和消费不可分离。没有生产的话,消费就没有对象;没有消费,生产也就没有目的。这是生产和消费最基本的关系。其次,马克思对商品化时代特征的描述可以说是消费社会现状的生动刻画。在一个普遍进行买卖和贿赂的时代,不仅仅物质的东西,连精神的东西也变成了交换价值,人从生产的机器再次被异化为消费的机器。这是人类的第二次堕落,即“占有向炫耀的堕落”,第一次堕落是马克思指出的“存在向占有的堕落”。对照马克思的论述,当代消费主义语境下,世界是一个消费异化的世界,时代也是一个消费异化的时代。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特别是信贷消费的出现,更是加剧了消费主义蔓延的趋势。中国在经历社会转型特别是消费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应对消费主义狂潮的侵袭值得深思。艰苦奋斗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胡锦涛同志发表的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即“八荣八耻”的最后一条就是“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说明现时代更要提倡节俭、塑造平民意识,提升大众的消费层次,构筑合理的、可持续的消费模式,达到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结构的平衡。 因此,与消费主义的交锋既是一次“正面的交锋”,也是一次“非正面的交锋”。消费主义是一股“险流”,如何因势利导,在“非正面的交锋”中取胜才更至关重要。 消费主义作为一个中心的范畴,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源点、中心点和透视点,是各种矛盾的集结点,对它的研究具有其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社会发展中很多显性和隐性的矛盾,都有可能透过消费主义得以诠释。鉴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还是初步的、不够深入的。但是有一点是确信的,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则是长期的,对它的挖掘是一个未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