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子鼓书流行于有“曲艺之乡”之称的上党地区,是长子本地土生土长的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以本土方言说唱。在传统曲艺趋向衰落的今天,它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作为长子的一张“文化名牌”,不仅在当地盛行,影响范围还扩至周边省份,从2013年起还几次走出国门。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选取长子鼓书传承人刘引红女士的精卫鼓曲社,进行深入调研,通过对精卫鼓曲社的曲目文本、演出形式、功能与角色的转换、以及兴衰因素的探究,反映出长子鼓书、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体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成为本文主要关注点。长子鼓书是当地民众文化自觉的产物,在其特定的文化空间内,鼓书曲目承载着当地一套普遍的价值取向和人伦道德体系,“谈古说今,寓教于乐”也正是精卫鼓曲社的宗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民众的思想行为,同时又为当地文化体系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具体写作上,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绪论部分,简要地说明了选题的缘由、目的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理论,简明阐述了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正文部分,立足于田野资料和文献调研基础之上,对精卫鼓曲社进行深层挖掘,剖析了当地特有的文化意识、地域特征、历史渊源和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正文第一部分,对长子鼓书的文化生态做了总体概述,梳理了长子鼓书的历史源流,总结了现阶段成型的长子鼓书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及长子鼓书与周边其他鼓书曲艺的概况,客观地介绍了笔者的调研对象和田野安排。第二部分,关注精卫鼓曲社的曲目文本,对文本进行分类概括,有传统曲目和风趣小段之分,并关注曲目的叙述方式、曲目的创作来源及创作流变等方面的研究,然后剖析了曲目文本反映出的社会生活,从中不仅可窥探出存留于长子鼓书曲目中的历史遗迹,还可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和道德价值取向。第三部分,着重于精卫鼓曲社的演出形式,从音乐学、艺术人类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刘引红女士的说功与唱功,长子鼓书曲艺在基础调的基础上,鼓书艺人对音乐唱腔的基本功及创新上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和习惯,在形式和风格上也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当然长子鼓书的说唱腔还是有一套普遍意义上的特征。舞台呈现方式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包括舞台的变化、表演人数的增加、乐器的配备和艺人舞台演出形式,其中艺人舞台演出形式又包括舞台姿势、舞台演出顺序、台口、角色塑造等方面,此外还关注了精卫鼓曲社鼓书艺人和乐手们的流动情况和经营方式。第四部分,关注长子鼓书曲艺的功能与价值,阐述了历史演变过程中娱神和娱人功能的转换,还有艺人职业化的转变,其中简明地叙述了艺人拜师收徒的变化。第五部分,探究了这一民间曲艺拥有顽强生命力的因素,主要从地域环境、信俗文化、精湛演出和革新求变四个方面分析长子鼓书曲艺兴盛的缘由,同时也剖析了传承艺人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阻碍的缘由,也是从四个方面分析入手的,受众的老龄化、继承者和专业创作主体的缺乏,传媒对长子鼓书曲艺的冲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