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全民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批评领域突出地表现为西方众多批评理论话语的共时性引入。而这种学术上的开放,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化进程。现代中国的小说叙事批评的产生,其直接理论来源就是作为西方批评理论重要一支的西方叙事学。但是面对来自异域的西方叙事批评理论,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学者对其的接受和运用不可能是照搬式的,必然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这就体现为西方叙事批评的本土化过程。西方叙事学批评是结构主义思潮下的文本批评。它借鉴语言学模式,主张对文学叙事作品作科学式的冷静客观的理性剖析,批评的目的不在于对具体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而更主要在于寻找隐藏于文本背后的具有普遍性的结构规则,它的主要特征是对叙事文本作纯形式分析,在带来一整套叙事文本技术分析操作程序的同时,也具有自身严重的局限性,即:割断了文学作品与产生它的作者、读者和社会历史语境等外部因素的联系,也因此导致了其对作为艺术形态存在的文学文本的批评的有效性广被质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借鉴西方叙事理论基础上,中国的小说叙事批评揭开了前进的序幕,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小说叙事批评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为提高,迈入了一个繁荣稳定的发展期。通过对国内九十年代以来的大量具体小说叙事批评文本的观照,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小说叙事批评具有与西方叙事批评很大的不同,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其一,经过理论研究对西方叙事理论一定时间的引入、消化和吸收,中国九十年代以来的大多数小说叙事批评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运用西方经典叙事学理论对具体小说叙事文本作出比较有效的技术分析,实现了小说叙事文本的研究和阐释空间的拓展;其二,由于中国学术理论界对西方叙事理论的反思性接受、中国自身重意义阐释和盛行外部研究的文学批评传统以及多元化的西方理论话语与文化研究潮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九十年代以来的小说叙事批评在对小说叙事文本进行比较有效的技术分析的同时,呈现出注重结合社会历史文化、作者创作心理、意识形态等多维度超越纯形式分析的特点,其三,中国学者日益强烈的本土叙事学建构意识形成了批评操作中的另一特点,即尝试结合中西叙事理论进行叙事文本分析。当然这一时期的小说叙事批评还存在文本叙事结构研究上理论创新能力的薄弱,还有中西叙事理论的结合还很不成熟等缺失和问题。总之,通过对九十年代以来的小说叙事批评特点以及薄弱之处的观照,有助于对西方叙事批评本土化进程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从而更好的找到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