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其昌是明代中后期文人画的杰出代表,他以深厚的儒学底蕴融通禅理,融冶道学精神,将文人画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是文人画也是禅画的集大成者。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无处不体现着禅理、禅趣和禅境。融禅入画,他指出“看的熟,自然传神”,与禅学的“心为根本,悟即妙门”的思想一脉相通,要求做到眼熟,手熟,更是心熟。反复观察,反复实践,将对自然的领悟化为自身的精髓,由内而外,心手相合,神韵自然而出。他的“失于自然,而后神也”,就是要求不要执着——“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追求一种无差别的境界,进入心物皆空的边缘。他的南北宗思想虽然包含着崇南抑北的审美倾向,然而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显然与北宗的“积劫方成菩萨”并非绝不相容。他的所谓“生熟”观,体现出由“渐修”而“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方能“熟外熟”。正是这种“无执”“无住”,心中澄净,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才是禅画的核心意义所在。 董其昌在其长期的绘画实践中,自觉融入禅画思想,他的绘画总是蕴含着一种禅境美,这种禅境美具体表现在:情理相合的构图美,中和多变的笔墨美,诗情画意的题跋美和神逸超然的意境美。 董其昌的禅画思想不仅在明末清初画坛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波及到近现代,他的书画风格在当时已经发展流行成风,许多著名画家或在技法上、或在风格上追随董其昌,松江画派、娄东派,虞山派,以及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出现的海上画派无不受其沾溉。其中“四王”师董却偏离南宗的追求,其实也是禅的另一种表现,因为禅是“无相”“无住”的。而近代大师黄宾虹尤重笔墨的绘画观,与董氏心心相印,特别是后期在笔墨上追求黑密厚重风格,这与董其昌淡雅简逸的笔墨风格形成鲜明对照,然而表现上却比董其昌更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