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年代财政“包干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导致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衡。1994年分税制改革,中央财政集权,每年向地方财政转移巨额的财政资金,但受中央拨付制度、地方财政支出制度、官员激励政策等的影响,转移支付能否有效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存争议。学术界目前多使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的对比来探究转移支付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对于量化的转移支付是否对公共服务有促进效应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这主要受制于转移支付的内生性。本文首先对我国公共服务现状分投入、产出、主观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分析,随后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及转移支付的分配制度研究的基础之上,以2003年部长变更为自然实验,使用倍差法研究了部长上任对转移支付的影响,结果显示部长的任职带给其出生地所在地级市平均2.02亿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增量。同时对各种类型转移支付的影响因素分析比较后发现:财力性转移支付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效应大于专项转移支付,而税收返还则具有反向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专项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促进效果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前文研究表明部长更换可以作为专项转移支付的强工具变量,有效解决转移支付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工具变量法研究表明专项转移支付对于基本公共服务没有显著促进效果,而对于其细化分类中的社会保障支出有明显促进作用,专项转移支付每增加一元,社会保障支出平均增加0.9元。为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本文一方面对方法进行调整,将部长更换作为专项转移支付的替代变量,另一方面对数据进行变更,用是否有部长作为工具变量,两种检验都显示结果依然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