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种金融创新,许多评论家将其比作现代金融的“炼金术”,并断言: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宣告了公司财务新纪元的到来和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衰落的开始。资产证券化所具有的各项经济优势也使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得以蓬勃发展。在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在促进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盘活企业存量资产、降低银行不良债权、加速住房制度改革、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有着积极、重大的意义。因此,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把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此,笔者决定把“资产证券化及在中国的应用分析”作为论文的题目。 在本文中,笔者所做的主要工作有:尝试性地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国际比较,并从经济学角度对资产证券化产生发展的原因及意义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为今后国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将资产证券化的内在要求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详尽地分析了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有利条件和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应掌握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将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划分为初期阶段和中长期阶段,并设计出初期阶段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较为切实可行的交易结构模式;对国内流行的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或“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中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突破口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论证了我国引进资产证券化的初期阶段应将基础设施和出口应收款作为选择对象。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资产证券化的概述,简要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基础理论。首先对本文中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特点;其次,对资产证券化的运作主体与交易结构进行简述,说明资产证券化参与者的职能及其运作流程;最后对资产证券化在各国的进展作了一个比较,对各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经验与教训作了一个总结,为我国应用资产证券化提供借鉴。 第二部分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资产证券化产生和发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形成了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三大假说,即资产流动说、市场主体多元化说和信用重建说;并从微观主体、中观产业和宏观制度层面上论述了资产证券化的经济学意义。 第三部分首先分析了中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其次参照资产证券化所需要的条件,对我国现阶段开展资产证券化的主体、客体及外部环境条件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得出了我国现在虽已具备了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条件,但外部环境条件还很不完善,因此我国尚不能在大范围、大规模地推行资产证券化,只能按照“先易后难、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基本原则进行的结论,从而为文章第四部分奠定基础。 第四部分将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应用前景作了一个规划,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设计了一个适用于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初期阶段的交易结构模式,并举例实证;接着论证了初期阶段为什么要把基础设施和出口应收款作为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最后评析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先行论”和“不良贷款证券化先行论”,分析了为什么要把住房抵押贷款、不良贷款、消费信贷和其他资产作为我国资产证券化中长期阶段的选择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