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脑性瘫痪是指一组持续存在的、导致活动受限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而引起的。现代医学针对此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以中西医综合康复为主,如功能训练、作业疗法、药物、手术、理疗、针灸、中药等,均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疗效,但其临床症状也将一直伴随患儿的成长,且随年龄的增加上肢功能障碍日渐加重,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构成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结构主要包括手、腕部、肘部、前臂、肩部,这些部位协调合作才能实现上肢的正常运动,而上肢的正常运动又是精细运动如进食、穿衣、洗漱等的基础。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最典型的是手的精细活动受限,从而导致抓握、对掌、触摸、动态操作等动作无法正常完成,严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此外,上肢还在一些粗大运动如跪趴、平衡反应、保护反应等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对于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研究较少,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问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的 观察应用腕踝针技术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01月到2018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康复科住院治疗的60例有上肢功能障碍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腕踝针组和传统针刺组,每组各30例。腕踝针组:腕踝针疗法配合常规中西医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方法。传统针刺组:传统针刺疗法配合常规中西医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方法。分别在试验开始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运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评分,判断腕踝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采用SPSS22.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腕踝针组和传统针刺组男女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三个年龄阶段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腕踝针组和传统针刺组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上,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两组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比较,治疗前的两组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腕踝针组治疗后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上,较同组治疗前有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针刺组治疗后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腕踝针组治疗后的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与传统针刺组治疗后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腕踝针治疗及传统针刺治疗都可以有效的降低脑性瘫痪患儿的上肢肌张力,运用腕踝针效果较传统针刺疗效更佳。2.腕踝针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里抓握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优于传统针刺疗法;更有效提高患儿双手精细动作能力。3.该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易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