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研究的中心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空间形态与模式。首先通过社区概念内涵的解析,提出“居住”与“支持功能”的二元关系,认为二者地域关系的离散是造成诸多现代社区问题的关键。从而提出社区日常生活支持功能空间形态模式的讨论。
论文首先分析了居住与支持功能的空间关系。通过历史发展中社区居住与支持功能组织模式的讨论,提出主导二者空间关系发展的动因,并将其作为研究论证的主要视角;从居民日常生活时空结构出发,论文认为建立自足性空间模式是内在要求;而区位经济差异对社区自足性的影响客观存在,因此,有必要讨论研究一种实现社区开放自足性的空间模式。
其次,论文对现行的社区微观理念提出讨论。通过对西方社区模式发展的分析,论文认为其发展趋势已反应出与传统社区微观理念在思想方法上的决裂,强调社区设施布局中的开放性、共享性与集约化,更注重社区设施与城市设施的互补关系。同时,论文解读了微观理念与当代城市性的根本冲突,认为以传统农业社区为原型的微观理念不符合当代城市生活的流动性,有必要重新反思社区的建构基础。在此论文引入施坚雅提出的“基层市场社区”理论,认为基层市场包含的日常经济行为可以成为交往关系建立的基础。论文将基层市场扩大至日常生活支持功能,提出以支持功能为中心建构社区空间模式。
作为核心内容,论文对支持功能的空间模式与形态类型进行了重点讨论。通过经济分析与行为分析,论文提出社区内支持功能的空间组织特性,认为其形态组织的复杂性来源于距离最小与功效最大二者的均衡;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支持功能在空间分布上的层次性结构,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接着,论文提出社区闭合系统和开放系统两大基本组织类型;对支持功能的“中心”模式进行类型总结,此外,论文还提出支持功能组织形态类型与区位影响下的形态选择。
最后,论文借鉴了新城市主义DPZ的梯度方法,将上述具体空间模式与形态类型嵌入梯度系统中,建立较完整的区位结构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