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胆红素代谢相关基因UGT1A1多态性(包括UGT1A1*28和UGT1A1*6)的分析,探讨UGT1A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s PIS)形成的关系,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象与方法:1.实验对象选择2013年10月一2014年05月,青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为实验组,共32例。其中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8例,右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0例,左右肝内胆管结石患者4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在28-76岁,平均年龄52.68岁。选择15名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6.72岁。所有对照组均经彩超及腹部CT检查未发现胆道结石。抽取实验对象空腹静脉新鲜全血10毫升,分成三等份置于含抗凝剂的负压抽血管中,充分混匀,一份送我院化验室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另两份保存于-70摄氏度冰柜。2.实验方法使用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实验对象静脉血的DNA,应用RT-PCR方法,对UGT1A1基因的启动子区(*28位点)和第一外显子区(*6位点)的序列进行基因扩增并测序,分析得出样本基因型。采用RT-PCR方法检测血中B-UGTm RNA的表达。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UGT1A1*28及UGT1A1*6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关系。结果:1、肝内胆管结石组与对照组UGT1A1*28与UGT1A1*6基因频率分布:1.1肝内胆管结石组UGT1A1*28基因频率分布:野生型(*1/*1)为87.5%(n=28),杂合突变型(*1/*28)为12.5%(n=4),纯合突变型(*28/*28)为0(n=0)。肝内胆管结石组UGT1A1*6基因频率分布:野生型(G/G)为68.7%(n=22),杂合突变型(G/A)为25%(n=8),纯合突变型(A/A)为6.3%(n=2)。1.2对照组UGT1A1*28基因频率分布:野生型(*1/*1)为60%(n=9),杂合突变型(*1/*28)为40%(n=6),纯合突变型(*28/*28为0(n=0)。对照组UGT1A1*6基因频率分布:野生型(G/G)为100%(n=15),未发现突变基因型。2、肝内胆管结石组与对照组两组间UGT1A1*28与UGT1A1*6基因频率分布比较:UGT1A1*28基因分布两组间无明显差异(χ=3.115,P>0.05);UGT1A1*6基因频率肝内胆管结石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234,P<0.05)。3.肝内胆管结石组血B-UGTm RNA表达量为1.059±0.014,对照组血B-UGTm RNA表达量为2.635±0.106,肝内胆管结石组血B-UGTm 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UGT1A1*28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无明显关系。2.UGT1A1*6可能是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但由于病例数较少,区域较局限,需临床扩大病例数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