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领先滞后关系研究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magicg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4月16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推出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物的国内第一份股指期货合约,这标志着我国运行近20年的资本市场缺乏双边交易机制的结束。股指期货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在外国资本市场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它具有杠杆性、联动性、跨期性和高风险性等特点。首先,股指期货交易采用保证金机制,并不需要支付全额股指期货合约的价值。如中金所确定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交易的最低保证金为合约全额价值的12%,因此投资者所获得的收益和亏损成倍的放大。其次,由于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是以沪深300指数作为标的资产,并且合约交割价格以现货收盘价为基准,因此沪深300股指期货和沪深300指数的价格会具有联动性和高度拟合性。再次,由于股指期货价格反映投资者对未来现货市场价格走势的预期,因此股指期货交易以对未来现货指数预期为基础,这反映了股指期货的跨期性。同时,保证金制度的运用也决定了股指期货具有高风险性。股指期货主要具有价格发现、规避风险和提高资产配置效率等作用。首先,股指期货合约价格的形成主要来自投资者对未来现货价格的预期,同时股指期货市场相比现货市场具有很多优点,对新信息的反应速度更快,因此更能体现现货指数的真实价格。其次,投资者可以通过套期保值规避系统风险、锁定利润。最后,股指期货的推出增加了资本市场的投资途径,例如投资者不仅可以投资股市,同样可以买入股指期货合约,通过获取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提高资产配置效率。股指期货对现货具有价格发现的功能,这也表现为股指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和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本文从以下三个角度对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之间领先滞后关系进行实证研究:①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领先滞后的时间长度;②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因果关系;③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本文的主要特色包括:①本文并没有局限于研究沪深300股指期货与沪深300指数之间领先滞后关系,还进一步研究沪深300指数期货与各个行业指数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包括工业指数、金融地产指数、消费指数、医药指数和农业指数等:②加入波动指标,研究股指期货与现货收益序列和波动序列之间的因果关系,弥补了现有文献只研究收益序列因果关系的不足;③借助双变量full-BEKK模型研究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波动溢出效应。通过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①沪深300股指期货领先沪深300指数、工业指数、金融地产指数、消费指数、医药指数和农业指数,领先时间有所差异;②股指期货与现货各指数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而且对于不同现货指数的收益序列与波动序列,因果关系有所不同:③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沪深股指期货对现货各指数均具有减弱波动、稳定市场的作用,而且沪深300股指期货与各现货指数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波动溢出效应。
其他文献
“教育是互相感人的,是教人化人的。”没有感化就谈不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育与智育、与德育在培养四有新人的总目标上是紧密相连、息息相通的。 “Education is touching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决策判断结果受锚值影响而向锚值趋近的现象,自发现以来已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发现和验证,研究锚定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减少决策判断偏差的方法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大数据的增长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互联网金融同样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从而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本篇
证券市场发展的目标是造就一个规范、高效、充满竞争的市场,而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是衡量信息分布、交易透明度和规范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传统的资本市场理论中,有效市场假说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对会计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但是高校会计专业中审核课程教学中还缺乏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学习质量严重下降。基于此,本文就对会计专业中审核课程教学的创新展开探究,以期为审核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会计专业;审核课程;教学创新  一、引言  现阶段。在注册会计师发展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使得高校会计专业中的审核课程教学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难以为社会培养出
摘要: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将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首要前提就是建立安全、高效和完备的运输体系,在我国,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电子商务引起的物流行业也快速发展,所以运输行业现在也成为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这么多的运输领域中,最传统也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就是公路运输,不管是旅客运
近年来,中国逐渐加大了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力度和频率,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已成为央行广泛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从2006年7月至2008年6月,人民银行在连续7次调整基准利率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