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型桩施工机具轻便、承载变形性能优良以及布置形式灵活等优点使其作为新的基础型式在软土地区输电杆塔基础领域逐步得到推广,但目前国内并没有关于微型桩的专门设计方法可资参考。本此论文以天津地区典型软土地基的现场试验为依托,总结了试验场区水平受荷微型桩的承载-变形特征,就一般工程桩理论对微型桩的适用性进行讨论,推导了水平受荷桩地基响应分析法的有限差分解答,并在此基础上对微型桩承载性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采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的群桩综合效应系数法计算所得的群桩的水平承载力与微型桩试验值大致吻合,但基桩水平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比值与桩数负相关,在试验中出现桩数增加到4×4时比值仅为0.808的情况。以10mm桩顶水平位移作确定桩基承载力的条件,由实测数据计算所得的群桩效应系数均大于1,在1.02~1.37间分布。对p-y曲线的反算结果表明该试验场区的地基土p-y曲线呈软化型且具有Duncan-Chang模型的特点,如初始切线刚度和极限地基反力均与深度(反映围压)正相关。采用MatLab语言编写的水平受荷桩地基响应法分析的有限差分计算代码涵盖了桩-土作用的非线性、地基土的分层性以及桩的变刚度和变径问题。对影响水平受荷桩承载性状的桩长、桩身抗弯刚度、桩顶嵌固条件、地基土性质等因素的分析表明这些因素与桩基的荷载响应间是非线性相关的,且多存在一个临界状态。桩长与桩身最大弯矩正相关而与桩顶挠度负相关,当桩长增长到临界值17.1倍桩径后,桩身响应已与无限长桩无区别。桩身抗弯刚度桩顶加强段长度与桩身最大弯矩正相关而与桩顶挠度负相关,当加强段增长到临界值10倍桩径后,桩身最大弯矩和桩顶挠度趋于稳定。增大硬壳层厚度会减小桩顶挠度和桩身最大弯矩,但当硬壳层厚度增加到临界值5倍桩径后,桩顶挠度和桩身最大弯矩也趋于稳定值。桩顶约束条件对桩身荷载响应影响巨大,桩顶由完全自由到完全嵌固状态桩顶位移减小61.8%,而最大弯矩增大20.5%。软、硬夹层对桩身响应有影响的深度变化范围也集中在8倍桩径以内,超过此深度后对桩顶挠度和桩身最大弯矩基本无影响。桩顶挠度与夹层深度呈单谷函数,谷值出现在2倍桩径;桩身最大弯矩与夹层深度呈正弦或余弦函数,两个极值点分别出现在2和5倍桩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