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组织病理类型为主要分类原则,初步探讨不同类别卵巢非良性肿瘤的病变特征及预后差异,从而加深对各类卵巢非良性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理解。方法:收集2005年01月至2010年12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妇科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75例卵巢非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其组织病理分为上皮组和非上皮组,前者包括交界性卵巢肿瘤(BOT)组和上皮性卵巢癌(EOC)组;后者包括少见病理组织学类型卵巢肿瘤(LOCH)组和转移性卵巢肿瘤(ST)组,后回顾性分析各组患者的治疗信息,包括相关病史、病变表现、手术治疗经过、术后辅助治疗及随访情况等,从而总结鉴别于各组卵巢非良性肿瘤大致的病变特征。结果:入组的研究病例依据组织病理分为:交界性肿瘤BOT组27例(15.43%)、上皮性卵巢癌EOC组130例(74.29%)、少见病理组织学类型LOCH组11例(6.29%)和转移性卵巢肿瘤7例(4%)。17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是(51.43±11.41)岁,呈负偏态分布在11-69岁之间。依据FIGO临床分期,其中168例原发肿瘤患者包括Ⅰ期:27例(16.07%);Ⅱ期:37例(22.02%);Ⅲ期:76例(45.24%)和Ⅳ期:28例(16.67%)。157例上皮性病变患者中,BOT组平均发病年龄:(41.70±5.14)岁,EOC组平均发病年龄(56.92±4.71)岁。BOT组27人均未绝经;EOC组,早期患者18人绝经(51.43%),而晚期患者81人绝经(85.26%)。临床分期上,BOT组以早期病例多见,其中,Ⅰ期13例(48.15%),Ⅱ期:12例(44.44%);而EOC组以晚期病例多见,其中,Ⅲ期67例(70.53%),Ⅳ期28例(29.47%)。两组病例中均以浆液性病变最常见,其中BOT组达40.74%(11例),EOC组达46.92%(61例)。界定血清CA125>35U/ml为阳性,各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BOT组81.48%(22人),早期EOC组94.2%(33人)和晚期EOC组100%(95人)。结合术前B超检查和术中探查发现,各临床分期的患者卵巢局部肿块大小分别为:Ⅰ期:(101.07±17.71)mm;Ⅱ期:(94.52±11.41)mm;Ⅲ期:(73.36±10.96)mm和Ⅳ期:(85.21±7.10)mm,大致呈现下降趋势。27例BOT患者,3年内存活10例,失访17例;5年内复发2例,余失访。130例EOC患者,各期的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Ⅰ期:(59.21±1.66)月;Ⅱ期:(52.57±6.75)月;Ⅲ期:(44.59±11.09)月;Ⅳ期:(46.13±8.74)月,计数各期3年和5年生存率,均呈下降趋势。LOCH组平均发病年龄为(21.27±7.30)岁,且样本中均为单侧发病,肿块平均大小为(62.27±4.92)mm。该组患者包括了各种差异的组织病理类型,FIGO分期包括了Ⅱ期7例和Ⅲ期4例,术后3年生存率达90.91%,5年生存率为81.82%。7例卵巢转移性肿瘤均原发于胃肠道肿瘤,组织学以印戒细胞癌居多,平均发病年龄(34.29±2.75)岁,均为双侧卵巢实性或囊实性病变,大小居中,左右相近。该组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腹水征,部分出现胃肠道症状,且5例(71.42%)患者血清CEA检测达阳性指标(>5μg/L)。7例患者均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4例(57.14%)伴有部分腹盆腔器官转移,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1.07±2.94)月。结论:卵巢非良性肿瘤可以发生在女性一生各个年龄段,组织学以上皮性病变居多,大致分为交界性病变和癌变两类,且后者数量居多。交界性病变多见于临床早期,而癌变主要为临床晚期,且后者发病年龄明显推迟,而绝经者比例较前者升高。组织学分类主要包括了浆液性变、黏液性变、子宫内膜样变和透明细胞样变四种类型,并以浆液性病变者居多。血清CA125可一定程度上提示上皮性卵巢肿瘤病变差异。总体而言,伴随临床期别增高,上皮性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缩短。LOCH患者多见于年轻女性及幼女,选择特异性的辅助治疗方案能显著改善预后。库肯勃瘤是常见的卵巢转移性肿瘤,淋巴转移快,预后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