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一个必经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当前,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已经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民生动力,但仍然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等问题。“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决胜阶段,对安徽省而言,如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综合指数法和ESDA模型分析得到安徽省域和省辖市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现状及空间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安徽省全面小康水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然后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究安徽省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最后提出推动安徽省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分析2005-2015年安徽省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现状可知,安徽省域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但经济发展子系统完成度较低,影响了全面小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分地区来看,省辖市中只有合肥、黄山、铜陵、芜湖全面小康水平高于全省平均值,阜阳、亳州、宿州、淮南的全面小康水平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同时,安徽省全面小康水平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南部地区全面小康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地区。此外,2017-2020年安徽省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预测结果显示,到2020年安徽省域能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基于安徽省全面小康社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文章从全面小康社会各类评价指标间的逻辑关系出发,进一步分析了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产业结构、投资、市场均对安徽省全面小康水平有提升作用,其中,市场因素的影响作用最强,产业结构和投资对全面小康水平的影响程度分居二、三位,而现阶段政府扶持对安徽省全面小康水平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安徽省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水平更多的受消费、产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等内生力量的影响。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全文研究结论,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安徽省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