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HSG输卵管的形态与输卵管妊娠的关系。研究方法对2008年1月—2008年4月来我院介入放射科行子宫输卵管造影(HSG)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接受检查的患者在检查前均有1—2年的不孕史。造影后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确定378例病例纳入研究。根据其妊娠情况分为三组:其中输卵管妊娠组46例,平均年龄29.11±2.875岁;宫内妊娠组41例,平均年龄29.26±3.708岁;不孕组291例,平均年龄29.05±3.877岁。输卵管妊娠组患者均于切除组织中内发现绒毛组织及滋养层细胞;不孕的患者及宫内妊娠的患者另行超声检查和临床随访证实。统计方法:将资料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整理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输卵管HSG的征象与输卵管妊娠的关系。统计性描述:三组的人口学基本情况、壶腹部黏膜情况、壶腹部有否充盈缺损征象、壶腹部扭曲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单变量分析:分类变量的分析采用Pearson x~2检验或者Fisher’s精确概率法及R×C表的关联性分析。多变量分析:建立多分类应变量(分组)与自变量(壶腹部黏膜情况、壶腹部有否充盈缺损征象)之间的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结果经比较,三组的平均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97);三组在壶腹部黏膜情况上不同,可认为三组与壶腹部黏膜之间有关联性(Pearson列联系数为0.676);三组在壶腹部有否充盈缺损征象上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三组在壶腹部充盈缺损征象构成上不通,也可认为三组与壶腹部充盈缺损征象之间有关联性(Pearson列联系数为0.546);输卵管妊娠组与另外两组在壶腹部是否扭曲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4);输卵管妊娠组与另外两组在于开始出现弥散片的序号上无统计学意义(P=0.97);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变量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壶腹部黏膜情况及有否充盈缺损征象两个分类变量):当无壶腹部充盈缺损征象时,壶腹部黏膜中断为不孕的预测概率是78.1%;壶腹部黏膜完整为宫内妊娠的预测概率是65.3%;壶腹部黏膜完全消失为不孕的预测概率是97.2%;当有壶腹部充盈缺损征象时,壶腹部黏膜中断为输卵管妊娠的预测概率是75.7%;壶腹部黏膜完整为宫内妊娠的预测概率是58.7%,壶腹部黏膜完全消失为不孕的概率是75.8%。结论HSG下患者壶腹部形态和患者检查后妊娠情况密切相关。其中壶腹部黏膜中断及壶腹部充盈缺损征象可做为两个较为可靠的预测检查后发生输卵管妊娠的指标。对于造影中见到此两种征象的患者,应密切随访,叮嘱其采取避孕措施及相应的治疗手段,防止输卵管妊娠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