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民族的心灵——心态史学视野下对溪州铜柱的解读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晋天福五年(940),溪州(辖今永顺,保靖,古丈,龙山等地)刺史彭士愁和楚王马希范在溪州会溪坪(今古丈县会溪坪)缔结了和平盟约,史称“会溪之盟”。为了昭示楚王的“恩信”,遂将盟约铭刻铜柱。这是两个民族息争的盟证,在历史上曾产生过积极作用。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因为修建凤滩水库而迁至距原址约10公里的王村花果山上,并建有保护亭对铜柱加以保护,后来移至王村民俗风光馆。溪州铜柱柱高6米,8个面,重2.5吨,共有2600多个铭文,是研究湘西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史料。铜柱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铜柱何以能保存下来,这和历代王朝和人民对铜柱的保护离不开。历代文献史料及现在的研究成果对溪州之战及其铭文都是停留在一般层面上的描述及研究,对溪州铜柱何以能传存千年述之却是寥寥无几。本文侧重围绕溪州铜柱铭文内容,在研究史料文本时“旁采史实人情,以为参证”, 不仅写实,亦兼写意,在史事重建的同时,更从情绪和心态视角撷取时人关注的重点,通过与土家族文化深层次的对话来探讨铜柱给湘西地区所带来的影响,以求还原历史之原貌。   文章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概说选题缘由与研究构想,评述相关学术前史,介绍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溪州之战与溪州铜柱。分析溪州之战与溪州铜柱竖立的情况,为文章论述的展开奠定基础。马楚政权的建立与逐步的巩固,以及后来楚王马希范的政治腐败是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而随着溪州彭氏势力的开始巩固和不断扩展,彭仕愁要求不断摆脱中央政权的统治,扩大领地与马楚王朝发生了冲突则是导致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战争后双方缔结了和平盟约,史称“会溪之盟”。为了昭示楚王的“恩信”,遂将盟约铭刻铜柱。   第二章,溪州铜柱铭文的解读。战争的性质和战争的胜负不应该只依据历史文献的描述来进行下结论,而应该从当时的情况再结合铜柱铭文进行研究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本章结合铜柱铭文进行分析马楚政权和溪州双方的心理状态,铭文内容对双方所带来的利与弊,同时对历史文献所持态度进行质疑,以求还历史之真面目。   第三章,从铜柱的保护史看铜柱在土家族中的民族精神价值。从铜柱的几次迁移和有关传说去捕捉铜柱所传达的心理文化信息。了解铜柱的历史地位,寻找历史中人们对铜柱保护所持的心理状态,从而解读千年铜柱的保护史。   第四章,溪州铜柱对西南方民族关系的影响。主要论述溪州之战前历代王朝对西南方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制与“羁縻”政策,以及其对民族地区产生的影响。马楚政权吸取前朝的统治经验,对溪州采取“怀柔”安抚政策,不仅妥善处理了楚与溪州的民族纷争,而且对西南各民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巩固马楚政权的统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溪州铜柱的树立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促进了溪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结语,回应全文,简要叙述溪州之战所带来的影响,对溪州铜柱铭文、铜柱的保护作一总体概述,在回味当年的历史场景之时,难免为土家儿女进行不屈不挠的生存斗争所感叹。
其他文献
观前既是苏州古老文明的标本,又是近代文明的窗口。观前的兴起得益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玄妙观的建立,玄妙观的兴盛带来了人群和商机,由观内而观外,逐渐形成了商市。传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