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对处于北方旱作区、生态脆弱区和农牧交错带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农业生产。农户作为气候变化的脆弱群体和农业生产的主体,理解其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行为的选择,对于制定合适的适应政策,促进生态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帮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气象监测数据,基于入户调查和个案访谈,计算相对感知强度,运用二元逻辑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986-2016年气温、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农户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感知的空间分布特征、农户的适应行为选择特征及其对适应行为有效性的评价,以及影响农户采取适应行为和对适应行为有效性评价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在年尺度上,研究区域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空间上研究区域南部地区年均温较高、年降水量较多,但是增加速率均较慢,北部地区与之相反。其中定边、靖边年均温较低、年降水量较少,增加速率也较慢。(2)在季尺度上,1986-2016年研究区域四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按照冬季、夏季、秋季、春季依次递增。春、夏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秋、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空间上东南部地区四季气温高、降水多,西部地区夏季气温低、降水少。南部地区春、夏、冬季增温速率较慢,而北部地区四季增温速率均较快。南部地区春季降水、北部地区夏季降水增加速率较快。(3)整体上农户对本地气温变化感知与实际相符,而在具体气温趋势判断上,大部分县域农户的感知出现偏差;多数农户对降水量变化的判断与实际不符;许多农户感知到气候变化导致作物产量减产,病虫害增加,但是没有改变播种时间和收获时间,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较为被动;受气候变化、资源条件、社会经济背景等影响,农户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表现出空间异质性,不同县域农户的感知特点各不相同;农户气候变化感知强度高低以及感知的正确与否,会影响其生产行为,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4)农户采取的多是见效快、低投入、低风险的适应措施,如保墒技术、关注天气预报、增加农业农药使用量,但是较少采用适应行为有效性评价较低、可以利用气候变化潜在效益的措施。与榆林市相比,延安市县区尤其是清涧、延川、延长、延安农户的适应行为有效性评价较低,适应气候变化的主动性较差,政府应了解其存在的困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主动性。(5)农户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因素中,感知到作物营养成分发生变化、近5年受过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变化影响、感知本地夏季气温增加,农户采取措施的概率发生比增大,病虫害发生次数越多农户采取措施的概率发生比越小;农户的社会经济及所处区位因素中,种植的作物种类越多、农业收入越高,农户采取措施的概率发生比增大,而年龄越大,海拔越高,农户采取适应行为的可能性越小;信息获取因素中,从媒体、亲戚朋友、当地政府部门获取信息的农户,其采取措施的可能性较大;自然因素中,近10年降水量越少,农户采取措施的概率发生比增大。(6)非农业收入越高、种植规模越大、可以借款的人数越多、气候变化导致病虫害越增加、村镇距离越远、从媒体获得适应气候变化的信息,农户对适应行为有效性评价越高;而农业收入越高、感知本地降水量越增加、播种时间越推后、认为传统农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近10年降水量、近20年降水量、近30年降水量、近10年夏季降水、近20年冬季降水、近30年夏季降水越多,农户对适应行为有效性评价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