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在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型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发病中的风险及对预后的预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PAD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56例(实验组),将NIHSS评分≤4分的患者归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组,NIHSS评分4-15分的患者归于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组,评价MPV水平与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是否存在相关性;按照梗死部位,分为前循环组及后循环组,分别为41例及28例(其中有13例同时存在前循环及后循环病灶),评价MPV水平与不同部位的穿支动脉型急性脑梗死是否存在相关性;并根据患者入院后第7天与入院时的NIHSS评分的差值(d=入院第7天NIHSS评分-入院时NIHSS评分)为标准,d值<0分为好转组,d值≥0分为无改善组,以此评估MPV水平是否可以成为急性穿支动脉疾病型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同时纳入非脑梗死患者64例(对照组)进行对照,通过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来判别实验组中哪些指标存在意义。计量资料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法进行检验,以n(%)表示。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密度脂蛋白、吸烟史、饮酒史、同型半胱氨酸、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上检验的相应P值都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年龄(P=0.005)、高血压病史(P=0.034)、冠心病病史(P=0.038)、饮酒史(P=0.035)、平均血小板体积(P=0.017)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0.028)。2.前循环组(ACA组、MCA组)与后循环组(PCA组、V-BA组)的平均血小板体积水平两两对照后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轻、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组对比后,发现两组MP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好转组(d<0)与无改善组(d≥0)的MPV水平进行对照,发现t=-2.553P=0.014,可以认为两组间的MPV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将入院时的MPV水平(r=-0.636,P=0.025)与NIHSS评分(r=-0.212,P=0.042)进行多因素分析,可以得出入院时的MPV水平越高、NIHSS评分越大,预后越差。结论:1.平均血小板体积是穿支动脉疾病型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2.年龄越大、高血压、冠心病病史、长期饮酒史、高MPV水平、PDW比值升高是穿支动脉疾病型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3.血清中的MPV含量水平与穿支动脉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异常或缺损程度及发生部位可能无关,但与其短期预后的稳定性相关,是穿支动脉疾病型急性脑梗死短期预后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及影响因子,即MPV水平越高提示预后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