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的第一章,说明本文研究的时空范围,明确研究对象,梳理相关学术简史,介绍研究方法,提出研究目标。论文的第二章至第五章,从陶器特征的对比入手,判定相关单位的年代早晚,进而对相关遗址分组,在确定各组年代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文化内涵,划分文化期段,推断文化年代。据此方法,分别对东北地区、海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性质、分期、年代问题进行了探讨,建立各地区的编年序列。论文的第六章,通过四个区域公元前5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或考古学文化期段在年代上的横向对比研究,将诸考古学文化遗存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11000~7000年)、查海时代早期(公元前7000~6200年)、查海时代中期(公元前6200~5500年)、查海时代晚期(公元前5500~5000年),并总结和对比各阶段的特征,建立起中国北方地区公元前5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的时空框架。在此框架下,以年代早晚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前提,对比相关考古学文化遗存在陶器器形、纹饰及组合特征上的亲缘关系,分析源流谱系,将诸考古学文化划分为四大文化系统,即东北地区为筒形罐文化系统,海河流域为盂(盆)文化系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为罐—鼎—壶文化系统,海岱地区为釜文化系统,淮河中下游地区在查海时代早、中期为釜文化系统,在查海时代晚期为罐—鼎—壶文化系统。论文的第七章,依据前文所建立的时空框架体系,对四个地区各发展阶段相关考古学文化遗存之间的交流、融合、扩张和迁徙做探讨,进而对文化发展态势、交流模式和格局动态的时代特征做考察。最终,本文认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各地都发现有距今万年左右的新石器遗存,地域特征明显,文化与文化之间基本无交流迹象。到了查海时代早期,各考古学文化发展态势比较均衡,文化与文化之间有零星的交流。而到了查海时代中、晚期,强弱分化明显,文化扩张、迁徙更替等现象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辽西地区的南台子文化、兴隆洼文化和中原地区的裴李岗文化对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南、北两极对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