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针对部分中国拟遁蛛属蜘蛛进行分子与形态学方面的分类学研究。拟遁蛛属(Pseudopoda)隶属于异足蛛亚科(Heteropodinae)巨蟹蛛科(Sparassidae),是巨蟹蛛科第三大属。该属分布范围极其狭窄,为亚洲特有属,仅分布在东南亚的南部,东部,以及东南部。目前已报道124种,其中分布在中国的有54种,大约占世界总分布的43.55%,体型由中型到大型不等。实际上根据我们的野外工作以及室内鉴定,我们发现其种类远远超过已报道的数量,在我国至少分布有100余种,物种丰富度十分高。该属大多数物种具有极其狭窄的分布范围,通常仅分布于一个山坡、或者一个自然保护区某部分区域等,同时,该属物种同域分布现象也极为普遍,这种特殊的地理分布现象使其成为分析该区域生物进化以及生物地理学研究的良好材料。因此,对该属进行系统的分类学研究变得尤为迫切。按照组群来进行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快速准确的对拟遁蛛进行鉴定。2001年Jager将该属的42种(主要采自喜马拉雅及其附近区域)划分成了6个组,依次为:P.diversipunctata-group,P.latembola-group,P.martensi-group,P.parvipunctata-group,P.prompta-group和P.schwendingeri-group,自此再无拟遁蛛属内分组的报道。本硕士论文通过广泛采集,获得大量中国拟遁蛛属标本,从分子与形态两个水平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论文分为如下两部分:Ⅰ,中国拟遁蛛属分子系统学研究依据COI和ITS2两个分子片段纪录中国有84种拟遁蛛;Ⅱ,4组20种中国拟遁蛛形态学研究。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与分子系统学,我们选取了两个常用分子标记:COI(线粒体基因片段)和ITS2(核基因片段),成功的对来自65个采集地84种233个拟遁蛛个体进行总DNA的提取。运用分子系统学常用手段对数据进行了简单初步的分析,并利用最大似然法以及贝叶斯法重新构建了拟遁蛛属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支持该类群为单系群,并探讨了拟遁蛛属的属内分组情况。由于研究生阶段有限,本论文仅对如下4个组进行了形态学的描述。两个已知组:P.martensi-group(P.chongzhouensis sp.nov.,P.emei,P.meloniformis sp.nov.,P.papilionaceua sp.nov.,P.virgata,P.yaanensis sp.nov.),P.prompta-group(P.aurieularis sp.nov.,P.bibulba,P.dactyloidea sp.nov.,P.physematosa sp.nov.,P.semilunata sp.nov.,P.signata,P.yunnanensis),两个新组,P.daliensis-group(P.anguilliformis,P.daliensis,P.kunmingensis,P.peronata,P.sicyoidea);P.interposita-group(P.interposita,P.sinapophysis)。第二部分:我们对四个组进行了组征的描述,也对组内的新种以及已知种进行了描述。总共描述了 20个种,包括12个已知种,8个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