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捐赠是第三次分配的基础,是促进共同富裕、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为什么在一些条件下低阶层的慈善捐赠行为更多,另一些条件下高阶层的慈善捐赠行为更多?迄今为止,鲜有理论与研究直接回答这一重要的问题。阶层社会认知理论从共情能力的阶层差异角度,阐释了低阶层慈善捐赠行为更多的原因;资源代价理论则从捐赠成本的阶层差异角度,阐释了高阶层慈善捐赠行为更多的原因。那么,如何整合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理论,如何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下理解社会阶层与慈善捐赠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制?此外,现有的理论视角忽略了社会阶层与慈善捐赠之间的关系受到捐赠情境的影响。对此,本研究拟在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资源代价理论以及唤醒:成本回报模型等理论基础上,实现个体和情境两个层面影响因素的同时匹配,更全面地看待不同阶层的慈善捐赠行为。因此,本研究以唤醒:成本收益模型为框架,以阶层社会认知理论和资源代价理论为基础,聚焦捐赠情境的公开和匿名性,采用问卷调查(研究一)、情景启动实验(研究二)和实验室实验(研究三),检验共情和成本收益权衡在社会阶层影响慈善捐赠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以2264个12~80岁(M=26.24,SD=13.07)被试为研究对象,验证捐赠公开和匿名性在社会阶层影响亲社会倾向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主观阶层与捐赠情境对亲社会倾向的交互作用显著,高阶层在公开情境中的亲社会倾向显著高于低阶层在公开情境中的亲社会倾向;在匿名情境中,两者的差异显著减小。研究二采用情景启动实验,以147个18~55岁(M=21.27,SD=4.55)成人被试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捐赠情境中成本收益权衡(收益-成本)在社会阶层影响慈善捐赠(捐赠意愿和预期捐赠金额)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在公开捐赠情景中,高阶层比低阶层的成本收益权衡值更大,并且社会阶层能够通过正向影响成本收益权衡从而增加捐赠意愿和捐赠预期金额。而在匿名捐赠情景中,高阶层与低阶层的成本收益权衡无显著差异,社会阶层也无法通过正向影响成本收益权衡从而增加捐赠意愿和捐赠预期金额。研究三通过实验室实验,以152个18~30岁(M=20.74,SD=2.01)成人被试为研究对象,采用成本收益权衡范式,考察在不同捐赠情境中共情和成本收益权衡在社会阶层影响捐赠决策之间的中介作用、共情和成本收益权衡对捐赠决策的交互作用以及捐赠公开和匿名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在公开捐赠情景中,高阶层的共情水平和成本收益权衡显著高于低阶层的;在匿名捐赠情景中,高阶层和低阶层在成本收益权衡上的差异减小,在共情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捐赠情景能够通过改变社会阶层对共情和成本收益权衡的作用从而改变捐赠。具体表现为,在公开捐赠情景中,社会阶层通过增加共情和成本收益权衡从而增加捐赠率;在匿名捐赠情境中,社会阶层无法通过增加共情和成本收益权衡从而增加捐赠率;此外,本研究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考察了主观的成本收益权衡(β1,|β2|,DV2)与共情对捐赠决策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在公开和匿名情景中,主观的收益和成本的权重β1和|β2|以及每个人在每个决策中的价值判断DV2均与共情交互影响捐赠决策。随着共情水平的降低,个体对收益的权重对捐赠决策的正向预测变为负向预测;随着价值判断DV2的增加,共情对捐赠决策的负向预测变为正向预测。此外,在公开情景中,随着共情水平的提高,个体对成本的权重对捐赠决策的负向预测作用减弱;而在匿名情景中,随着共情水平的提高,个体对成本的权重对捐赠决策的负向预测作用增强;综上所述,本研究从价值决策的视角拓展了社会阶层影响捐赠的情感和认知决策机制,探究不同社会阶层者的心理行为特征,并结合捐赠情景客观评价不同社会阶层者的亲社会性,避免从单一视角对不同社会阶层者的捐赠差异进行归因,促进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为营造全民捐赠的良好社会环境提供可能性,推动实现第三次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