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学界的研究视角不断变换,但张承志的存在,在创作思想和形式上都对研究者提出了挑战,如何对张承志作出评价,在当代文学中甚至构成了“张承志难题”,这种所谓的“难题”既凸显出张承志个体的独特性,也映照出面对张承志这一对象时,研究者知识和视野受到局限,思维固化。本论文引入接受美学相关理论方法,从文学批评、文学奖、文学史三个视角研究张承志的接受现象,由外向内,既破又立,重新回到作品和理论发生的语境,对张承志的接受现象进行评判,并进行成因分析,重新审视作品,揭示张承志创作的丰富性、复杂性,也为未来张承志的研究走向作出相关预测。文章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接受美学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比如“读者中心论”“期待视野”“召唤结构”等。并且指出了张承志独特的写作视角及思想姿态已经被作为一种现象受到广泛关注,也成了学界的一个“接受难题”。而接受美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解决“张承志接受难题”的思路:总体性动态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将文本从时代的局限中剥离出来,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对其做出更可靠的解释。第一章旨在对“文学批评”中的张承志的接受现象进行研究,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对张承志在不同时期文学批评中的接受现象进行述评;第二,分别从“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的视角对《北方的河》和《黑骏马》进行详细的接受史研究。第二章主要讲“文学奖”中的张承志接受现象,指出官方评奖是在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的审美接受,而民间评奖是思想和美学的相互验证。文学评奖参与文学经典的建构,对于张承志来讲,文学评奖对其一些作品成为经典起到助力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文学史”中的张承志接受现象。文革结束后,张承志步入文坛,至今笔耕不辍,在长时间的创作中,他为人们呈现出多个面孔,其个人形象也在文学史中被反复塑造。本章先从宏观上把握文学史的生成以及审美选择,然后通过归纳各种版本的文学史对张承志的书写,回到历史语境,将文学史审美接受和审美生产的过程暴露出来,以此去判断文学史对张承志的接受张扬了什么又遮蔽了什么。第四章分别从体制环境、作家知识谱系、审美经验三个方面对张承志接受现象的成因进行立体分析,为张承志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固化倾向、误读倾向等作出解释。第五章通过观照张承志的接受现象也对张承志未来研究的走向作出了预测,一是引入谱系学进行研究,指出文学研究中的知识——权力话语,并通过整理大量并不被人们所关注的材料,用“异质对抗同一”,将一些原本被遮蔽的事实揭示出来。第二就是从“编码/解码”的理论视角切入,要特别关注张承志作为一个民族作家文学创作中的“编码/解码”过程,在研究张承志的作品时应将民族性和文学性的研究放在对等的程度,尽量避免接受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