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来磷酸增加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约30-40%的非小细胞肺癌就诊时已经存在多发转移,预后极差。尽管现在的治疗手段不断发展,5年生存率仍不足15%。化疗是目前晚期肺癌常用的治疗手段,目前常用的化疗方案一般联用铂类和第三代化疗药物,如紫杉类、吉西他滨、长春瑞滨、依立替康等。研究表明,上述化疗方案尽管作用机制不同,但在治疗效果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各种方案的药物反应率均不足40%,这足以说明,目前肺癌的化疗疗效已经进入了平台期,如何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   唑来膦酸是第3代含氮的杂环双膦酸盐药物,是第一个也是唯一被证实对多种实体肿瘤引起的骨转移有效的药物,与前2代双膦酸盐相比,起效更快、缓解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临床前研究提示唑来膦酸除了对骨吸收有抑制作用外,还具有直接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且与标准抗癌药物/COX-2抑制剂联用具有协同作用。为此我们进行了唑来膦酸对肺癌细胞株A549是否有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并观察其与吉西他滨联用是否有协同作用的体外实验。本研究旨在探讨唑来膦酸在体外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株A549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唑来膦酸与细胞毒性药物吉西他滨对A549细胞是否具有协同作用。   方法:   应用MTT法测定不同剂量的唑来膦酸、吉西他滨及二药联合对A549的生长抑制率,选择IC20及IC50的唑来膦酸浓度为适宜浓度,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Z组:唑来膦酸组(IC20,IC50),G组:吉西他滨组(IC20),及G+Z组:联合组(唑来膦酸+吉西他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分组的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分组细胞形态学改变。   结果:   1、唑来膦酸对肺癌A549细胞系有增殖抑制作用   0.1-200μmol/L的唑来膦酸对A549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呈时间依赖性及剂量依赖性效应,ZOL浓度从0.1μmol/L上升到200μmol/L时,随着ZOL浓度的升高,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有剂量效应关系。并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对A549细胞抑制率增加,表明唑来膦酸对肺癌细胞抑制作用有时间依赖性。   2、吉西他滨对肺癌A549细胞系生长的抑制作用   0.0001-10μg/mL的吉西他滨对A549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吉西他滨对A549细胞72h的IC20:0.002μg/ml。   3、Z组,G组,及G+Z组对A549细胞系的细胞周期影响   唑来膦酸作用72h后,G0/G1期(DNA合成前期)的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将周期阻滞在G0/G1期。吉西他滨作用72h后,S期(DNA合成期)的细胞百分比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将肿瘤细胞阻滞在S期,减少进入G2、M期的细胞数目。联合组: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G0/G1期比例略下降,S期比例增大,G2/M期比例下降明显,表现为S期阻滞。   4、Z组,G组,及G+Z组对A549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1μmol/L,10μmol/L浓度的ZOL作用72h后,对A549细胞均有诱导凋亡作用,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6.94%、30.1%,ZOL与吉西他滨联用作用72h后,细胞凋亡率较唑来磷酸单药、吉西他滨单药明显升高,吉西他滨(0.001μg/mL)单药及ZOL(1μmol/L)+吉西他滨(0.001μg/ml)、ZOL(10μmol/L)+吉西他滨(0.001μg/ml)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9.7%、42.9%和52.0%。   5、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形态改变   从透射电子显微镜摄片观察各组细胞超微结构:唑来膦酸组细胞呈现凋亡早期形态学改变,细胞体积缩小,染色质边聚,核膜成新月状;吉西他滨组细胞体积增大,可见异染色质凝聚;联合组细胞肿胀,异染色质高度边集,呈半月形,核着边,呈现明显凋亡中期改变。   结论:   1、唑来膦酸单独作用对肺癌细胞系A549具有明显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性。   2、唑来膦酸与吉西他滨联用能协同抑制肺癌细胞系A549的增殖及诱导凋亡。   3、唑来膦酸作用于肺癌细胞系A549可以干扰其DNA合成,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其他文献
背景:放射治疗(Radiation Therapy,RT)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证实,放射治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正常组织尤其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损伤和抑制作用,目前对
目的:   了解建腔器成腔的力学变化特征.   方法:   2010年1-8月在我院接受改良Miccoli模式内镜甲状腺手术患者37例(一侧腺叶及峡部切除22例;腺叶部分切除15例)。入路
前言: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是指起源于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并局限在乳腺导管小叶系统的一组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呈不同程度增生的病变。包括普通型导管增生(usual duc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