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成吉思汗影视形象比较研究

来源 :内蒙古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aohui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吉思汗是蒙古族的伟大英雄,中国和蒙古国的艺术家们都曾通过影视的形式成功地塑造了成吉思汗的形象,讴歌了他坚韧顽强、睿智勇敢、富于英雄主义等可贵品质,以及统一蒙古大漠、建立蒙古帝国的伟大历史功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是2004年由中国王文杰执导并制作的大型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和蒙古国1990年制作的长篇电影《苍天的力量》。这两部影视作品都以成吉思汗的形象塑造为中心,对成吉思汗的英雄品格分别进行了深度的文化诠释,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和民族特色的影视经典。但由于历史文化、国家语境以及民族心理等原因,创作主体关于历史、民族文化精神的不同认知,使得成吉思汗形象内涵显出很大的不同。具体的如少年时期的铁木真,《成吉思汗》更强调他的孤苦无依,渲染这位少年英雄艰难困苦的命运遭际,让人同情;而《苍天的力量》则更侧重描写少年铁木真困苦境遇中的坚韧和抗争,让人感奋。青年时期的铁木真形象,《成吉思汗》将重点置于主人公的报恩与复仇方面,更多地表现铁木真行为的合理性,具有道德评判的色彩,使得铁木真具有了快意恩仇的英雄品格。而《苍天的力量》似乎无意在道德感上过多纠缠,他们更看重铁木真在复杂纷纭斗争中的正义与睿智,表现他非凡的才能。  按照上述文化逻辑,中老年时期成吉思汗形象的塑造,《成吉思汗》则渲染其恩仇必报的侠义故事,《苍天的力量》则在其勇猛睿智方面浓墨重彩,从而使得成吉思汗形象同中见异,甚至各具风采。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也是全球一体化语境下,中、蒙两国交流、交往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同中有异,甚至异还是主要方面。究其原因,自然是彼此间文化差异所致。  首先,不同的国家语境,即中国人更愿意将成吉思汗的蒙古叙事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话语建构中,而蒙古国则没有这样的使命和愿望。  其次,就是成吉思汗形象上具有中国文化深厚的儒家色彩,其英雄的品质更多地表现为儒家“内圣外王”的内涵,而蒙古国作为草原游牧文化的传承者,更保有游牧民族的原始意识,强调英雄的内在品质,像正义、包容和睿智等。  再次,中国和蒙古国文化关于英雄的文化认知视角是有差异的。中国关于英雄的理解,往往有传统汉文化的意味,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以及仁义爱民等,而蒙古国则相对比较纯粹与单一。  上述这些原因,都使得中、蒙艺术家们面对英雄成吉思汗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时,产生了“有意味”的不同,这在中、蒙两国睦邻友好的交往中,是值得认真关注与研究的。
其他文献
和瑛是清中期重要的蒙古族诗人,亦是历仕乾、嘉、道三朝的封疆大吏。其人学问淹博,著述宏富,《易简斋诗钞》便是其诗才的集中体现。故而对其诗的全面深入之探讨,将为我们进一步了
在现代汉语教学中,教材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教师、学生与教材等三个部分,其中教材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一套好的教材能让学生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理解和掌握
以《纺纱实训》课堂为载体,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手段在项目化教学中的作用,就目前高职课堂教学的现状,探讨项目化教学在实训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和设计思路.提出将项目化教学
古华的《芙蓉镇》一经发表便受到广泛关注并多次获奖,谢晋将《芙蓉镇》搬上大荧幕让小说再次经历辉煌。“情爱”在自古以来的作品中都有体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对“情爱”的
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西班牙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①,是拉丁美洲20世纪60年代“文学爆炸”的主将之一,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以长篇
将非遗技艺大师、民族工艺大师引进学校,建立大师工作室,指导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技艺研发、资源建设、教学改革和培养人才,促进职业院校成为民族文化技艺传承创新的主要阵地,
以兴义市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探索符合地方旅游经济要求的教学模式及内容,有效打造专业特色,面向市场,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阐述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