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义反复,又叫同语、重言等,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特别的话语表达方式。从句法上看,其谓语动词一般使用“BE”(汉语中相应的汉字为“是”),整个表达为SVC结构,且主语与补语完全同形;从语义上看,它不传达任何命题信息,在字面上是一种累赘的表达方式。但在语用上它却能传达各种含意,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本文主要探讨英汉语中名词性同义反复的典型结构“名词(短语)(-话语标记语)+是+名词(短语)2”的句法和语义特征,然后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框架内研究其意义构建和解读问题。同义反复现象很早就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逻辑学家、修辞学家、语义学家、语用学家等都对同义反复话语的理解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国内学者主要从语法修辞的角度来认识同语。国外研究对同义反复在交际中的意义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列文森为代表的基于会话含意理论的激进语用观、以维尔茨贝卡为代表的单纯从语义分析出发的激进语义观和以弗雷泽为代表的居于两者之间的折衷观点。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同语这一语言现象的工作机制。本文认为,同义反复是认知的产物。因此它的意义可以从认知的视角加以解释。在考察比较了英汉语名词性同义反复结构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后,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对同义反复话语的认知机制进行了分析。同义反复是语义建构的一种特殊方式。根据原型理论,同义反复表达的是人们对事物范畴性的判断。人们在判断物体时分两个步骤,首先是完形感知或整体感知,然后再把物体分解成属性。通过同义反复这种表达方式,说话者可以使话题中事物的某些典型特征在当前语境中突显,并且使受话者认识到这些特征。这些典型特征就是同义反复的核心意义。心理空间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同义反复话语时会建立起一定的心理空间。一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会与另一个或一些心理空间中的概念产生映射联系。同义反复的意义是同一概念结构内部相互映射的结果,而转喻就是这样一种映射。通过转喻映射,说话者只需提及事物的整体,听者就可以借助常规知识,依靠语境找出说话人到底指的是该事物的哪些属性,而这些具体属性就是同义反复话语所要传达的信息。原型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基于不同的出发点为同义反复的理解提供了两条不同思路,但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理论是相通的,它们是理解范畴的两个模式,反映了人们在认识世界时个体经验、思维、心理和文化的相互作用。另外,本文特别讨论了话语标记语在同义反复表达中的作用。话语标记语虽然不是同义反复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在同义反复中尤其是在汉语的同义反复表达中普遍出现,并制约着同义反复的含意解读。不同的话语标记语帮助同义反复传达各种语用意义,并为含意推导提供方向或者说提供认知上的线索和引导,从而降低语用推理的认知负担。由于语言本身的差异,英汉同义反复语中话语标记语使用的频率、分布位置、数量等有所不同,但它们在两种语言中起作用的方式和扮演的角色是相似的。此外,联加性同义反复通常不出现话语标记语,这是由于它的两个同义反复分句本身已建立起对比信息,无须再给听话人任何提示便可理解。在大量语言实例和相关理论的支持下,本文认为同义反复不仅是一种语言事实,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一种交际需要。通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理论对同义反复话语意义建构和理解机制的阐释,本文进一步证明认知语言学中的理论对日常言语交际中“非理想”的语言事实进行分析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