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必然趋势。然而,这种转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可能是一个困难、痛苦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在参考和借鉴有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希冀在下列问题上有所拓展和深化:第一,大致划分出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演变阶段;第二,初步总结出我国转移政策的成功经验;第三,就转移政策提出几点自己的见解。全文一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新时期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转移政策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3)逐步放开就地转移,严格限制异地转移;第二阶段(1984—1988)大力促进就地转移,松动异地转移;第三阶段(1989—1997)鼓励就地转移,着重控制异地转移的规模和速度;第四阶段(1998—2004)广开门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文章主要从各个阶段政策产生的背景、政策的内容以及政策的实施效果方面进行阐述。 第二部分,总结新时期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政策演变的成功经验,并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出几点政策建议。成功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道路。具体可以理解为: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加强制度改革和创新;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多渠道、渐进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现阶段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日趋困难。促进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一方面要多渠道开辟转移的道路,一方面也要适当调控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为此提出六点建议:深入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培育核心农户;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发挥城镇作为农村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适当调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