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文艺思想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0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共同编撰的一部著作。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又广泛采纳儒、墨、法等学派的某些学说,在论述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的过程中,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各家的文艺观点,形成了丰富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文艺创作论、文艺功用论和文艺鉴赏论诸方面,代表了西汉前期社会上受黄老思想影响而对文艺和美的主要看法,在中国文艺思想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本文对散见于《淮南子》各篇章中的有关文艺问题的论述进行了初步分析,从而归纳了其文艺思想的基本体系。 首先,它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形神观,将其从哲学领域引申到文艺领域,第一次从形与神的角度直接论述文艺创作问题,强调神贵于形、神与形化,并首次提出了“君形者”这一重要的理论范畴和文艺创作贵在传神的主张,认为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内在精神是整个创作活动的主宰,艺术创作必须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特质,直接联系造型艺术进行分析讨论,形成了以神为主、形神兼备的艺术形神论,为艺术领域形神观念的确立提供了一个重要开端,在方法论上也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其次,它吸收先秦儒家文质观的精华,又综合各家认识,从道家推崇天然之美的思想出发,肯定了“质”美的重要,又充分论述了“文”的意义,力主文质统一,提出了“必有其质,乃为之文”的重要观点。它还重点分析了文、情关系,强调和重视个体真实情感的存在及其对文艺创作的动力作用,认为艺术创作的实质是主体情感活动的释发过程,阐述了“中有本主”的创作原则,提出了“至情”说和“文情理通”说,形成了丰富的艺术情感论,视情感为艺术的灵魂,强调主体情感与艺术独创性的必然联系,突破了儒家的“节情”说和道家的“去情”说,并在讨论文情关系时,主张“有充于内而成像于外,”提出了中国最早的艺术形象理论。 第三,它将社会政治思想中的通变尚用观运用到对文艺问题的探讨中,本着致用的原则,肯定了文艺的教化功能和感人作用,并从尚用权变的观点出发把握艺术的特点,充分论述了美的多样和发展性,提出了文学艺术与时俱变的文艺发展观和“贵是而同古今”的观点,倡导文艺与现实相适应,对《文心雕龙》的通变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四,《淮南子》充分认识到鉴赏对于文艺创作实现接受效果的重要性,认为文艺鉴赏也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提高了鉴赏者在文艺欣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艺术作品与鉴赏者或致用实践的相宜,讨论了鉴赏主体情感差异与美感差异的关系,确认接受者对作品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的合理性,同时也指出了接受者提高鉴赏能力、不为成见所限的重要性,提出了“知音”问题。这样比较周备圆熟的鉴赏理论,在中国文论史上尚属首次相通之处。曝“中不少见”‘口西方近代接受美学也“一定的 成淮南子》的文艺思想体现了汉初文艺观念道儒杂揉、重情尚用的特征,上承先秦,一「启魏晋,对刘赫等人的文艺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世的许多文艺观点,都可从《淮南子》中找到渊源。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其重要地位和价值,进一步进行挖掘和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以后现代转向为思想背景,以当代中国的建筑主流实践和学术研究为知识背景,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实验建筑的发展进行后现代的解读.一方面从时间维度上回顾中国实验
在中国当代女性主义写作中,林白的作品即便不是最为出色的,也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在各种对于这一时期女性主义写作和女性主义理论的论文和著作中便可发现,林白的名字几乎总是夹
本文将人们对王小波作品的接受置于90年代以后的文化语境中,通过梳理与分析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对王小波的言说,来反观当代主体在自我认同时所使用的话语及所借重的资源。1997年王
该文是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美育理论学术进程的研究.在研究的出发点上,侧重对于这一进程中学术史意义上的内在演进规律作出总结与评判.在总结与评判的所依据的出发点上,该文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