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共同编撰的一部著作。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导,又广泛采纳儒、墨、法等学派的某些学说,在论述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的过程中,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各家的文艺观点,形成了丰富的文艺思想,主要包括文艺创作论、文艺功用论和文艺鉴赏论诸方面,代表了西汉前期社会上受黄老思想影响而对文艺和美的主要看法,在中国文艺思想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本文对散见于《淮南子》各篇章中的有关文艺问题的论述进行了初步分析,从而归纳了其文艺思想的基本体系。 首先,它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形神观,将其从哲学领域引申到文艺领域,第一次从形与神的角度直接论述文艺创作问题,强调神贵于形、神与形化,并首次提出了“君形者”这一重要的理论范畴和文艺创作贵在传神的主张,认为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内在精神是整个创作活动的主宰,艺术创作必须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特质,直接联系造型艺术进行分析讨论,形成了以神为主、形神兼备的艺术形神论,为艺术领域形神观念的确立提供了一个重要开端,在方法论上也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其次,它吸收先秦儒家文质观的精华,又综合各家认识,从道家推崇天然之美的思想出发,肯定了“质”美的重要,又充分论述了“文”的意义,力主文质统一,提出了“必有其质,乃为之文”的重要观点。它还重点分析了文、情关系,强调和重视个体真实情感的存在及其对文艺创作的动力作用,认为艺术创作的实质是主体情感活动的释发过程,阐述了“中有本主”的创作原则,提出了“至情”说和“文情理通”说,形成了丰富的艺术情感论,视情感为艺术的灵魂,强调主体情感与艺术独创性的必然联系,突破了儒家的“节情”说和道家的“去情”说,并在讨论文情关系时,主张“有充于内而成像于外,”提出了中国最早的艺术形象理论。 第三,它将社会政治思想中的通变尚用观运用到对文艺问题的探讨中,本着致用的原则,肯定了文艺的教化功能和感人作用,并从尚用权变的观点出发把握艺术的特点,充分论述了美的多样和发展性,提出了文学艺术与时俱变的文艺发展观和“贵是而同古今”的观点,倡导文艺与现实相适应,对《文心雕龙》的通变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四,《淮南子》充分认识到鉴赏对于文艺创作实现接受效果的重要性,认为文艺鉴赏也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提高了鉴赏者在文艺欣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艺术作品与鉴赏者或致用实践的相宜,讨论了鉴赏主体情感差异与美感差异的关系,确认接受者对作品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的合理性,同时也指出了接受者提高鉴赏能力、不为成见所限的重要性,提出了“知音”问题。这样比较周备圆熟的鉴赏理论,在中国文论史上尚属首次相通之处。曝“中不少见”‘口西方近代接受美学也“一定的 成淮南子》的文艺思想体现了汉初文艺观念道儒杂揉、重情尚用的特征,上承先秦,一「启魏晋,对刘赫等人的文艺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世的许多文艺观点,都可从《淮南子》中找到渊源。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其重要地位和价值,进一步进行挖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