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自杀是中国15岁至29岁人群的第二位死亡原因,60%自杀者存在抑郁症病史。既往脑影像学研究发现抑郁症和自杀行为均与脑默认网络(DMN)部分脑区有关。至今,尚无特异针对抑郁症自杀未遂行为和DMN活性改变的相关性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两种不同的功能连接方法直接深入探讨与青年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行为相关的DMN功能连接改变情况。方法收集并评估35例伴有自杀未遂的青年抑郁症患者(SD组)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18例不伴自杀未遂的青年抑郁症患者(NSD组)以及47名健康对照者(HC组)三组被试的一般资料和抑郁、自杀特征相关的临床心理量表。采集三组被试者大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 MRI)数据,采用独立成分分析(ICA)方法提取DMN并寻找三组间功能连接差异脑区。选择可能与自杀未遂行为密切相关的右侧楔前叶和左侧小脑为感兴趣区,使用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方法(seed-based FC)进一步探讨SD、NSD两组感兴趣区的功能连接改变情况,并探讨差异脑区功能连接值与人口学资料和临床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心理量表统计分析发现,SD、NSD和HC三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在HAMD、BDI、BIS、SAQ、BHS、SSI量表总分间存在显著差异(P均<0.001),其中,SD及NSD两组量表总分均明显高于HC组,而SD组和NS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独立成分分析发现,与HC组相比,SD组及NSD组在右侧颞中回(BA39)、右侧枕中回(BA39)、左侧额中回(BA46)功能连接增强,SD组在左侧小脑(BA18)连接增强,右侧后扣带回(BA29)连接减弱,NSD组左侧额上回(BA32)、左舌回(BA18)、右侧楔前叶(BA23)连接增强,左侧小脑(BA19)连接减弱。与NSD组相比,SD组在左侧小脑(BA18)和左舌回(BA18)功能连接增强,右侧楔前叶(BA23)功能连接减弱。3.基于种子点功能连接分析发现,与NSD组相比,SD组楔前叶与右侧小脑(t=4.15,P<0.01)、前扣带回(t=3.5,P<0.01)、后扣带回(t=2.94,P<0.01)、右侧舌回(t=3.22,P<0.01)功能连接增强,左侧小脑与右侧角回(t=3.06,P<0.01)功能连接增强。4.脑区功能连接值与临床量表相关分析发现,SD组楔前叶与前扣带回功能连接值与BHS量表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534,P=0.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脑默认网络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的假设,并提示青年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行为可能与脑默认网络异常功能连接相关。青年抑郁症患者的楔前叶、左侧小脑功能连接异常可能是其发生自杀未遂行为的影像学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