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fibrom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承德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HE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全世界每年的新发结直肠癌病例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10%。虽然在病理学和遗传学方面研究表明结肠腺瘤先发于大多数腺癌,但我们对结直肠癌发生和不良预后的分子机制了解甚少。Parafibromin是由HRPT2基因编码的肿瘤抑制因子,在甲状旁腺癌、乳腺癌、胃癌及结直肠癌中,均发现parafibromin表达下调,并与肿瘤恶性病理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Parafibromin蛋白可与剪切多聚腺苷酸特异性因子(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specificity factor,CPSF)、剪切刺激因子(leavage stimulation factor,CStF)及偶对蛋白(symplekin)形成复合物,还可以与组蛋白甲基转移酶(HMT)和多聚腺苷化元件结合蛋白1(CPEB1)相互作用,这些复合体可结合于核酸序列后调节启动子活性或mRNA成熟,进而参与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凋亡、分化、迁徙和转移等生物学活动。第一部分结直肠癌组织中parafibromin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目的:研究parafibrom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初步探讨parafibromin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1.采用RT-PCR方法检测15例冰冻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parafibromin mRNA的表达;2.采用Western蛋白印迹方法检测15例冰冻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parafibromin蛋白的表达;3.构建组织芯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结直肠癌(n=306)及癌旁组织(n=279)中parafibromin蛋白表达,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parafibromin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4.所有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分析parafibromin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关系。Kaplan-Meier法建立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生存分析数据的比例危险模型。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结直肠癌冰冻组织标本中的parafibrom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15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样本中,各有4例mRNA未出现目的条带,parafibromin mRNA表达的阳性率各为73.3%(11/15)。统计分析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的parafibromin mRNA表达水平与癌旁组织无明显差异(P>0.05)。15例癌旁组织样本中,有2例蛋白样品未出现目的条带;15例结直肠癌组织样本均有parafibromin表达,结直肠癌组织中的parafibromin蛋白表达水平与癌旁组织无明显差异(P>0.05)。2.结直肠癌组织中parafibromin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arafibromin蛋白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arafibromin蛋白表达于细胞核。Parafibromin蛋白在癌和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9%(165/306)和91.4%(255/279)。统计学分析显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parafibromin蛋白表达低于癌旁正常粘膜(P﹤0.05)。Parafibromin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P=0.292)、年龄(P=0.758)及静脉侵袭(P=0.173)因素无关,parafibromin蛋白表达与肿瘤直径(P=0.019)、UICC分期(P=0.017)及淋巴结转移(P=0.009)呈负相关。Kaplan-Meier法建立生存曲线,显示parafibromin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parafibromin蛋白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1.结直肠癌组织中parafibrom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无明显差异。2.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显示parafibrom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降低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生长和转移。3. Parafibromin表达降低可能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可以作为评估预后的有效生物学标志物。第二部分parafibromin重组载体转染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及其机制研究目的:研究外源基因parafibromin对结肠癌细胞株DLD-1的影响及其可能机理。方法:1.选取结肠癌细胞株DLD-1稳定转染parafibromin真核表达质粒,通过western和RT-PCR检测单克隆中parafibromin的转录和翻译水平,挑选出稳定高表达parafibromin蛋白的单克隆细胞株;2.采用PI染色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周期改变,ALP活性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分化情况,划痕修复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侵袭和转移水平,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转染后细胞的生物行为学改变;3.采用qRT-PCR方法检测周期和凋亡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稳定转染parafibromin真核表达质粒后,检测单克隆细胞株parafibromin mRNA和蛋白表达我们选取结肠癌细胞株DLD-1稳定转染parafibromin的真核表达重组载体,挑选出3种单克隆细胞株检测mRNA和蛋白的表达,发现仅有1号克隆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未转染细胞株,达到未转染细胞株的两倍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它单克隆细胞株未见明显改变(P>0.05)。2. Parafibromin转染前后,DLD-1的生物行为学改变Parafibromin转染后,细胞各周期所占比例为G1(53.5%),S(30.5%)和G2(16.0%);未转染细胞各周期所占比例为G1(48.5%),S(26.5%)和G2(25.0%),转染后G1和S期所占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而G2期所占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afibromin转染后,细胞的ALP活性为12pg/ug,未转染细胞的ALP活性为6.5pg/ug,转染后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rafibromin转染后的细胞,Transwell试验中未见侵袭,未转染细胞也未见侵袭,两者未见明显差异(P>0.05);细胞划痕实验中,parafibromin转染细胞12h迁移68.9um,24h迁移118.9um,未转染细胞12h迁移58.9um,24h迁移124.6um,两者未见明显差异(P>0.05)。3. Parafibromin转染前后,周期和凋亡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Parafibromin转染细胞中,c-myc、cyclinD1、cdc2、AKT1、AKT2及Bad mRNA表达降低,parafibromin、cyclinB1mRNA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p21、p27、cyclinE1、AKT3、Bax、β-catenin mRNA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1. DLD-1细胞稳定转染parafibromin重组载体后,parafibromin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2.转染parafibromin后,DLD-1出现细胞周期阻滞,parafibromin促进DLD-1细胞分化,但不抑制细胞侵袭和转移。3.转染parafibromin后,细胞周期蛋白mRNA表达降低,抑制凋亡因子mRNA表达下降。
其他文献
对山东潍坊滨海盐碱土基础性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潍坊滨海盐碱土地被植物种类为白茅草、砂引草、白蒿,土壤的pH值为7.96,可溶性盐的含量为0.332%。潍坊滨海盐碱土细菌数量为3.1×10~5 CFU/g,放线菌数量为1.03×10~4 CFU/g,真菌数量为1×10~3 CFU/g。
肥东县为达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耕地地力水平和化肥减量控害的目的,近年来大力发展冬季绿肥种植。本文针对种植户对紫云英投入和管理不足而在生产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
农业源污染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制约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种植业滥用农药、化肥整体使用率低、禽畜养殖过程中生成的废弃物等问题,对农村
沸石分子筛膜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其中以MFI型分子筛膜的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在分离、催化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但是,目前MFI分子筛膜一般需在
现阶段新疆哈密地区灌区末级渠系数量相对较多、管理水平较低,本文阐述了新疆哈密地区灌区末级渠系管理要求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哈密地区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体系建设进行探
受资本寒冬以及公立医疗体制的束缚,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创业创新似乎也进入了冰冻期。$$实际上,这一轮的资本寒冬始于2015年下半年,起因于国内股市的崩塌。资本开始收紧,创业企业断
报纸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人,清代乾嘉时期重要的史学家、目录学家及文史批评家。毋庸置疑,章学诚作为清代重要的史学大师,其史学成就最为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