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耐热性及相关性状数量位点遗传剖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属喜凉习性作物,但生长季节内易受到异常高温造成的热胁迫影响,从而导致产量下降并且品质变劣。小麦籽粒灌浆形成的适宜温度为20-24℃,温度高于25℃,就会缩短灌浆时间,导致茎叶早衰,影响粒重的增长。从此意义上看小麦生产中的热胁迫影响可能是经常性的。小麦耐热性为复杂数量性状,开展小麦耐热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和遗传剖析,对于小麦耐热分子育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两个农艺性状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旱选10号与鲁麦14杂交创建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做为试验材料,考察幼苗期和灌浆期耐热相关性状,包括叶片持绿性状(CC)、叶绿素荧光参数(CFP)、根干重(RDW)、苗干重(SDW)及幼苗生物量(SB)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冠气温差(CTD)、茎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WSC)及转运率(RE)、千粒重(TGW)等。对这些性状的耐热性(以耐热指数为耐热性指标)及性状的发育进行QTL定位分析,从分子水平上阐述了小麦耐热性的遗传基础和表达规律。(1)试验DH群体目标性状对高温反应敏感;群体中各株系呈现广泛变异和超亲分离,属于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试验共检测到两个时期的不同性状耐热指数的31个加性效应QTL和39对上位性效应QTL;检测到耐热相关性状的118个加性效应QTL和149对上位性效应QTL,并分析了它们的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2)幼苗期检测到与幼苗性状耐热指数相关的5个加性遗传效应QTL和8对上位性遗传效应QTL;检测到控制幼苗耐热相关性状的8个加性遗传效应QTL和20对上位性遗传效应QTL。这些位点分布在除4D和6D染色体以外的19条染色体上。从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来看,控制幼苗耐热指数的QTL位点在6A、6B、3A、2D、5A和7A染色体上分布相对较多;而控制幼苗性状的遗传位点在2D、6B、3A、4A、5A和7A染色体上分布较多。幼苗耐热指数的遗传却以加性效应为主而幼苗性状的遗传以上位性效应为主。控制耐热指数的单个加性和单对上位性QTL所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分别为5.14%~12.41%和1.44%~3.61%;而控制幼苗性状的单个加性QTL和单对上位性效应QTL所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达0.32%~8.81%和0.71%~6.23%。(3)灌浆期检测到控制TGW、CC、RWC、CFP、CTD和颖壳、穗下节、其余茎秆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GWSC、NWSC和SWSC)的耐热指数26个加性效应QTL和31个上位性效应QTL;分别可解释表型变异的范围为2.64%~11.41%和0.99%~8.84%。耐热指数的遗传位点在1A、1B、2D、3A、5A、5B、6A、6B及7A等染色体上分布相对较多。其中有4个加性效应QTL的贡献率在10%以上。从遗传效应来看,TKW、CC、GWSC、NWSC和SWSC的耐热指数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RWC、CFP、CTD的耐热指数遗传以上位性效应为主。颖壳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耐热指数与其它多数性状耐热指数显著正相关。(4)对苗期和灌浆期的耐热性QTL位点比较分析,幼苗期耐热指数的环境互作效应小,而灌浆期耐热指数的环境互作效应大。两个发育时期耐热性的遗传机制不太一致,但有一定的共同点,即携带它们的位点均在3A、6A和6B上的较多,遗传效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两个时期的一些耐热性加性效应QTL定位在相同或相近位置,幼苗期生物量耐热指数QTL(Q.Sb.cgb-3D)与灌浆期千粒重耐热指数QTL(Q.Itgw.cgb-3D)均定位在3D染色体Xgwm456-Xgdm8区间距右标记1.8cM的位置;幼苗期叶绿素含量耐热指数QTL(QCc.cgb-2D.1)与灌浆期叶片相对含水量耐热指数QTL(Q.Itgw.cgb-2D)均定为在2D染色体P3176.1-P1123.1区间内。表明在小麦耐热性遗传上可能存在一些“永久性”表达基因,在整个小麦生育期均对小麦耐热性起调控作用。(5)灌浆期检测到三个测量时期的控制旗叶相对含水量和气冠温差的13个加性效应和26对上位性效应QTL,控制RWC的位点在染色体3B、5B和6A等上分布较多,控制NWC的位点在2B、2D、3B和3D等上分布较多,而控制CTD的位点在1B、2B、3B和5A上分布较多。3个性状3个时期的上位性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较大,遗传基础复杂。检测到的控制胁迫7天时两种温度下自然含水量的遗传效应最多,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4.5%。(6)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反应比较敏感。小麦CC和CFP是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易与温度及水分环境发生互作。共检测到该2性状在4环境3时期的21个加性效应和39个上位性效应QTL,控制CC的QTL主要分布在染色体1B、2D、4B、5A和6A上,控制CFP的QTL主要分布在1B、3A、3B和4A染色体上。检测到贡献率较高的3个加性QTL(Q.Ccu.cgb-1B.1、Q.Ccf.cgb-5A.1和Q.Ccf.cgb-2D),贡献率分别为19.40%、8.88%和7.39%。(7)灌浆期检测了DH群体中控制颖壳、穗下节和其余茎WSC含量及其转运效率的12个性状,这些性状均属于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共检测到46个加性和25对上位性效应QTL,这些位点在1B、2A等染色体上分布较多。在7D染色体WMC436-Xgwm44上、2D的WMC170-Cwm96.2上和7A的P4114.1-P6934.2上检测到与WSC有关的重合位点,在2A、2D等上检测QTL簇。12个性状有10个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8)利用不同的环境条件对小麦粒重进行了动态发育分析,共检测到30个加性QTL和39对上位性QTL,其位点在染色体1B、4B、2D、2A、7B、3B、4A和6A上分布较多。控制非条件下的粒重位点在染色体1B、3B、4B、7B等上较多,而控制条件下的粒重位点在染色体1B、2D、4A、4B等上比较多。在1B区段P3474-480-T122上,在2D的WMC453.1-WMC144上,在3B的Xgwm644.2-P2076-147上检测到控制粒重的QTL簇。粒重非条件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而条件遗传效应以上位性效应为主,条件和非条件下的环境互作效应均较小。并利用已知的全部DH群体的每个QTL基因型遗传效应的比较分析预测了QTL多位点最佳结合的优良等位基因型。
其他文献
文章首先简介了英国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概况,其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论述英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作者从法律保障、管理机构、经费支持和政策引导四个方面论述了英
在社会发展新时期,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发展,在各种学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促进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人
<正>随着信息化的日益发展,淘宝网、京东商城等一系列电商迅猛崛起,网络商品交易凭借其便捷、价格低廉等优势成为消费者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负
Premiere是出自Adobe公司的一款经典的视音频编辑软件,是一种基于非线性编辑设备的视音频编辑软件。有较好的兼容性,且可以与adobe公司推出的其他软件相互兼容协作。目前这款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89例首发脑梗死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 照组,治疗组口服氯吡格雷50 mg+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对照组单用阿
犊牛梭菌性肠炎,又称犊牛出血性肠炎,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犊牛急性传染病。以腹泻、出血和坏死性肠炎及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B型魏氏梭菌,又称B型产气荚膜菌,为两端钝圆的
<正>矢富罗莎葡萄又称粉红亚都蜜。2001年,我们引进该品种,定植于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连栋大棚内,经几年大棚栽培试验观察,认为其是大棚栽培的优选品种。
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开始兴起。它是可以用于教学、会议、演示、培训等场合的一种多媒体工具。用户使用特制的电子感应笔
随着近年来我国电网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提高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水平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型研究趋势,提高输电线路的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进而促使项目投资风险的有效降低,达到提高
中国是一个能源大国,能源在社会需求和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强。煤炭作为工业的食粮,是自十八世纪以来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然而日益壮大的煤炭企业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