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乐府进入英语世界之初经历了从中国古典诗歌到乐府的身份转变。作为文类,乐府的翻译与研究分布比较零散,主要以诗歌总集性质的译本和文学史性质的论著、诗人的译本与论著、专题性译本与论著,以及乐府的专译专著四种方式存在。英语世界的乐府研究有局部与整体之分。由于乐府范围的庞杂性,学者选择从乐府民歌民谣(或民间乐府)、乐府颂歌、文人乐府三个部分入手。然而这三个部分的研究并不平衡,乐府民歌民谣被认为优于乐府颂歌与文人乐府,吸引了绝大多数学者的注意力,而乐府颂歌则无人问津,文人乐府也长期依附于民间乐府。随着乐府研究的深入,这一不平衡的局面才得以缓解;英语世界的学者也会从整体视角考察乐府的范围、分类、定义以及文类特征,他们接受了中国传统乐府范围,否定了《乐府诗集》的十二类分并予以重组。由于中西思维与文论言说方式的差异,学者在探索乐府定义与文类特征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对此,他们开始重新思考“乐府”术语的有效性,并通过再三限定乐府范围以澄清乐府中贯穿始终的特性。英语世界乐府研究的方法论主要呈现了两个倾向,一个是文学本体论的盛行,一个是比较文学视野的普遍存在。学者都专注于乐府的文本与文学之中,实证研究相对薄弱,虽然部分著作中展露了文化人类学的思考,但因为历史根基的不稳,终究未能翻越文学的藩篱。乐府研究的比较文学视野主要体现在文类类比与口头理论的运用之上。虽然两种方法的介入得出了颇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但其运用的合法性却存在诸多问题:英语世界学者建立类比关系的依据极为单薄,仅仅依靠文学特性的相似与经验主义的推论。口头理论的运用也有生搬硬套之嫌,未能寻得乐府真正的口头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