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英汉语言中的空范畴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它们进行了归类与对比分析。文章指出,英语中具有三种类型的空范畴分布,而汉语中具有四种类型的空范畴分布。采用MP理论框架它们分别是DP语迹,PRO,Wh-语迹,及pro,其中pro在英语中是缺失的。这种情况恰好同乔姆斯基(1981)的四分法相一致。 通过两种语言中空范畴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推论英语和汉语DP语迹和PRO的分布及相关属性上具有共性。两种语言都具有DP语迹,这是因为英语,汉语中都存在被动化及提升现象。名词短语为了进行格核查进行提升,在提升后它们在其生成的位置留下语迹,该语迹的特征为[+照应语,-代词]。DP语迹同其先行词形成链带关系,在该链带中只有先行词具备格属性,DP语迹不具备格属性,而且链带中只具有一个论元角色。两种语言中都具有PRO。因为英语同汉语都具备限定与非限定性的差异,扩张投射原则要求非限定性结构的外部论元位置具备隐性主语。该主语的特征是[+照应语,+代词],这种矛盾的特征组合使该空范畴不具备管辖范围。同时,约束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空范畴,控制理论专门被建立起来对它进行解读。最重要的是分布在两种语言中的PRO不是推导所产生的,它们有独立的论元角色。 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在于Wh-语迹与pro。英语的Wh-词因[+Q]特征核查在表层发生显性移位,Wh-语迹在英语中就趋向于在表层中存在。汉语的Wh-词除主题化外,不存在显性移位现象,它们大体在逻辑层面因语义解释发生提升,Wh-语迹在汉语中就趋向于在逻辑层面存在。这种根本上的区别加上其它的参数变化,导致了英汉语言中包含Wh-语迹句子合乎语法性的种种差异。首先,英语存在论元与非论元语迹的不对称性,而汉语没有这种不对称性。其次,英语中包含多个Wh-语迹的句子中,诸个先行词位置是固定的,而汉语中先行词的位置更任意。再次,汉语中分布的衍生空位相对于英语中的衍生空位更加广泛。另外,英汉语言在pro方面存在重大差异。汉语具有这种空范畴,而英语不具备这种空范畴。这是因为语言中具有悬垂主题。该主题存在于逻辑层面,但在语音层面是隐含的。它同汉语的pro在LF中建立共指关系从而使pro的各种特征得到恢复。类似的主题虽然也存在于英语中,但是英语具有一定的格变现象,它阻碍主题同pro建立共指关系。另外这种格变本身又过于弱小,无法使pro的各种特征得到恢复,因此pro在英语中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