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甲状腺癌作为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而占甲状腺癌80-9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病率迅速升高,在其中起到主要作用。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精准化诊治策略已经逐渐成为甲状腺癌的诊疗的核心问题。目前,临床常规的诊断技术,包括超声或者超声影像学检查及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抽吸病理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FNAB),可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指导手术治疗方案。但临床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超声及穿刺细胞学出现可疑结果而导致无法确诊,分子学检测手段被认为是主要的解决方案,但国内针对PTC的相关血清标志物及分子学检测手段刚刚起步,未在临床推广。因此,探讨及规范甲状腺癌相关分子标志物,将其应用与临床,进行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术后风险评估及预后评估意义重大。在基因标志物中,BRAF V600E基因突变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和一些未分化癌中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约45%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存在该突变基因,通过对细针穿刺样本进行BRAF基因突变检测正作为重要术前分子检测技术在临床中推广。而另一相关基因P53基因作为甲状腺未分化癌及低分化癌中的重要突变基因,同时也分布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且对其产生失分化起重要的作用。两种基因突变在各甲状腺癌类型上的分布十分相似,且同为甲状腺癌发生发展及肿瘤失分化的重要促进因子,具有一定联系。但在临床,术前检测P53基因突变存在局限性,而另一方面与其密切相关的血清P53抗体检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血清P53抗体作为一种重要的肿瘤患者血清学标志物,与P53基因突变及蛋白积累有一定相关性。而在噬菌体检测技术的介入,可进一步提升血清P53抗体的检出率。基于噬菌体技术的血清P53抗体检测和无负压吸引(fine needle capillary cytology,FNCC)细针穿刺标本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是否能够为术前评估两种基因突变情况提供支持。两种检测是否可以辅助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诊断、手术方案指导及预后判断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以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如何提高甲状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检测效率,并优化BRAFV600E检测方法以判断两种基因检测的相关性,以及血清学p53抗体和BRAFV600E基因突变与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诊断、手术指导及预后分析中的应用等问题。针对如何进行P53抗体检测方法的优化以达到应用于甲状腺良恶性疾病鉴别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利用合成P53蛋白、并将P53蛋白N端表位SS多肽及SP多肽展示于噬菌体,分别对53例甲状腺良性疾病及139例PTC患者进行血清p53抗体ELISA检测研究。经过统计结果显示,噬菌体phage-SP在三种抗原中,其检出率最高,良恶性疾病中检出率有明显差异。同时,可选择ROC曲线最佳工作值为切点值用于检测,同时可将Phage-SP与P53蛋白联合检测,可提高灵敏度和准确度。同时,进一步研究发现,P53抗体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抗体无明显相关性,而与甲状腺肿瘤内P53蛋白的积累正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血清p53抗体可辅助应用于甲状腺良恶性疾病的临床诊断。针对如何优化BRAFV600E检测方法的问题,随后本实验通过对甲状腺癌中BRAFV600E检测方法中的金标准直接测序法(Sanger法测序),临床常用试剂盒Realtime PCR荧光探针试剂盒检测法,及免疫组化法(BRAFV600E单克隆抗体VE1)进行对比,选择有效的检测手段,并探讨BRAF基因检测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本研究对44例PTC患者及12例良性患者的石蜡病理组织进行以上三种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对比金标准直接测序法,另外两种方法均可检出PTC肿瘤组织中的BRAFV600E基因突变,且荧光PCR法的特异性更高,而免疫组化法的定位性更好。上述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均可有效检测BRAFV600E基因突变,但直接测序法检出率上更占优势。针对血清学p53抗体和BRAFV600E基因突变在术前诊断、手术指导及预后分析中的应用的问题。本研究对227例PTC患者及85例良性患者进行两种检测手段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血清学P53抗体检测可作为临床重要的肿瘤筛查标记物,同时FNCC联合BRAF基因突变检测,因其较高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可作为PTC术前诊断的重要手段。而血清P53抗体与BRAF基因突变与PTC不良术后病理组织特征有密切关系,且呈一定的互补性,两种检测同为阳性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手段。结论证实两种检测手段可作为PTC术前诊断及手术方案指导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