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超重和肥胖的广泛流行已经成为全球重大社会问题,其也是许多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超重、肥胖与脂肪摄入和代谢密切相关,本研究模拟中国居民将植物油与猪油搭配食用的传统饮食习惯,将目前中国居民食用最多的植物油大豆油(市场份额41%)与动物油猪油合理搭配,以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研究其对脂代谢的影响以及其抗肥胖分子机理,从而揭示我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远低于西方饮食国家的奥秘以及近20年来我国居民肥胖率不断升高的原因。方法:60只8 w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中国居民油脂摄入量(25g/d)和中国居民实际日均油脂摄入量(41.4g/d)折算成小鼠饲料的两个油脂添加水平(3.8%和6.5%),分别添加大豆油、猪油以及大豆油与猪油(0.54:0.46)的复合油脂,各组分别编号为3.8%大豆油组(SO-L)、3.8%猪油组(LO-L)、3.8%复合油脂组(BO-L)、6.5%大豆油组(SO-H)、6.5%猪油组(LO-H)、6.5%复合油脂组(BO-H),饲养过程收集生长性能数据,饲喂12 w后检测体脂率、血脂、肝肾功能、肝脏抗氧化能力、肝脏和脂肪脂质沉积以及脂肪组织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在3.8%水平下,BO-L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极显著低于SO-L组和LO-L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SO-L组和LO-L组(P<0.05),肝脏丙二醛含量极显著低于SO-L组和LO-L组(P<0.01),体脂率显著低于SO-L组(P<0.05),脂肪细胞横截面积极显著低于SO-L组和LO-L组(P<0.01);LO-L组血清尿酸含量极显著高于SO-L组和BO-L组(P<0.01)。6.5%水平下,SO-H组体重极显著高于LO-H组和BO-H组(P<0.01);BO-H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SO-H组(P<0.05)、极显著高于LO-H组(P<0.01),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极显著高于SO-H组和LO-H组(P<0.01),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SO-H组(P<0.05)、极显著低于LO-H组(P<0.01),体脂率和脂肪组织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SO-H组和LO-H组(P<0.01),SREBP-1 mRNA表达量极显著低于SO-H组(P<0.01),ATGL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高于SO-H组和LO-H组(P<0.01);LO-H组血清尿酸含量显著高于SO-H组(P<0.05)、极显著高于BO-H组(P<0.01),PPARγ、C/EBPα、FASmRNA和SREBP-1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高于SO-H组和BO-H组(P<0.01),ATGL mRNA和PPARγ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高于SO-H组和BO-H组(P<0.01),FAS蛋白表达量极显著低于SO-H组(P<0.01)。结论:(1)在我国居民日均油脂摄入量(42g/d)下,食用复合油脂具有显著的抗肥胖功能。与单纯食用大豆油或猪油相比,其能降低体重、体脂率(与大豆油相比降低49%,与猪油相比降低33%)和脂肪细胞内脂质蓄积,同时能改善血脂,减少肝脏脂质过氧化损伤和肾功能损害。建议日常烹饪按照推荐摄入量(25-30g/d)食用油脂,或植物油(大豆油)与猪油搭配食用。(2)猪油与大豆油的复合油脂其抗肥胖分子机理是通过降低PPARγ和C/EBPαmRNA的表达,抑制脂肪细胞分化,降低SREBP-1和FAS mRNA及其蛋白表达,抑制脂肪细胞内脂质合成,同时促进ATGL蛋白的表达,增强脂肪细胞内TG的分解,从而降低机体的体重和体脂率。在当前中国人实际油脂摄入量(41.4 g/d)下单纯摄入大豆油,将升高SREBP-1和FAS mRNA及其蛋白表达,降低ATGL mRNA及其蛋白表达,从而增强脂肪细胞内脂肪酸的合成并抑制其分解,使体重、体脂率上升,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导致超重或肥胖。过多摄入猪油(41.4 g/d)可促使脂肪组织中PPARγ和C/EBPαmRNA表达升高,脂肪细胞分化加强,体脂率上升,但同时ATGL mRNA表达也升高,脂质分解能力加强,因此体重和体脂率相对大豆油更低。(3)本研究揭示了中国居民将植物油(大豆油)与猪油搭配食用的传统饮食习惯可能是我国超重率和肥胖率远低于西方国家的奥秘之一,证明了近20年来居民膳食油脂水平的升高和结构的改变,可能是我国肥胖率不断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