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常账户连续顺差,但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使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集中于经常账户以及资本金融账户“双顺差”问题和外商直接投资利弊等问题,而忽略了双顺差背后的基本事实:事实上,中国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积累了对外债权,进入了新债权国行列。本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国新债权国成因、性质,并重点从国际收支结构可持续性及国外资产净额有效性方面,对中国新债权国地位进行深刻剖析。本文考虑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却处于新债权国地位的现状,探讨新债权国地位的可持续性,透过现状分析其本质,角度新颖。文章首先对国际上相关问题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明确了研究意义。其次,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和进行相关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向新债权国转型。而这种债权国地位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对外债权更多地表现为官方债权,即中国的债权国性质为官方债权国。通过比较中、日、新加坡三国国际收支结构发现,我国净债权国地位并未带来投资收益盈余,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形成的是官方债权国。接着本文从分析国际收支结构可持续性方面着重分析了中国债权国地位能否持续的问题。通过模型分析发现,虽然目前我国国际收支结构表现出持续性,但在长期内我国债权国地位是不可持续的。在以往文献中,本文所采用的模型未被用来分析中国债权国持续性,因此在分析方法上本文也具有一定的创新。再次,本文又从国外投资净额有效性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新债权国地位的可持续性。文中借鉴国外文献中相关模型对中国应有的国际投资头寸进行估计,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按照中国现行的经济发展状况,国外投资头寸应当为负而不是出现大额正值。中国大额国外资产净头寸与经济发展状况不相符合,而且中国对外债权主要以储备资产的形式出现,从而存在许多问题。这些存在的问题说明,中国新债权国地位是非有效的。最后综合文中对债权国相关分析,从完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发展对外投资等方面对我国完成向私人债权国转型提出了建议并点明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