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蓟马族Thripini隶属于缨翅目Thysanoptera锯尾亚目Terebrantia蓟马科Thripidae蓟马亚科Thripinae,是蓟马亚科Thripinae中最大的一个族。本研究分别测定了18种蓟马的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以及17种蓟马的16S rRNA部分序列,其中蓟马族蓟马各15种。分析了序列的碱基组成、变异位点、遗传距离等数据,以横纹蓟马Aeolothrips fasciatus为外群,分别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对两基因和其联合基因构建分子系统树,初步探讨了蓟马族部分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论如下:1.所测18种蓟马COⅠ基因T、C、A、G四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6.6 %、17.0 %、32.7 %和13.7 %。其中A+T平均含量(69.3 %)明显高于C+G的平均含量(31.7%)。17种蓟马的16S rRNA基因T、C、A、G四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3.7 %、17.5 %、32.1%和16.7 %,其中A+T的平均含量(65.8 %)明显高于C+G的平均含量34.2%。两基因联合序列T、C、A、G四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3.7%、17.5 %、32.1%和16.7 %,其中A+T的平均含量为65.8 %,明显高于C+G的平均含量34.2%。2.18种蓟马COⅠ遗传距离最小是0.002,最大是0.322,所有序列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00。17种蓟马的16S rRNA基因遗传距离最小是0,最大是0.382,所有序列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43,两基因联合序列遗传距离最小是0.004,最大是0.300,所有序列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18。COⅠ基因、16S rRNA以及两者联合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与各自转换(Ts)和颠换(Tv)数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3.对COⅠ基因、16S rRNA基因及两者联合序列利用g1检测和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等方法进行系统发育信号检测。结果说明这3种数据组均可进行属间系统发育分析。4.用COⅠ和16S rRNA两种独立的基因及两基因联合序列建立MP、ML、BI 3种系统树,依据联合分析所获得的3种树所显示的拓扑结构和各类群间的关系大体上一致。花蓟马属Frankliniella、大蓟马属Megalurothrips以及蓟马属Thrips均为较进化的类群。3种树均显示蓟马属Thrips为一并系群,其中的烟蓟马Thrips tabaci在3种系统树中均较早分化出来。在MP和BI树中,带蓟马属中的大带蓟马Taeniothrips major和食螨蓟马属的塔六点蓟马Scolothrips tatahashii先后分化出来。蓟马属的八节黄蓟马Thrips flavidulus以及葱韭蓟马Thrips alliorum聚为一支。花蓟马属与大蓟马属Megalurothrips聚为一支。在这3种树的末端,均显示拟斑蓟马属Parabaliothrips较为进化,其次为喙蓟马属Mycterothrips和近娟蓟马属Sussericothrips。研究结果对蓟马族的传统分类提出了新观点,也能够充实蓟马族昆虫的基因数据库,并为进一步完善蓟马科的分类系统和揭示其系统发育及演化提供分子水平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