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经济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为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资本市场的参与者需要更高质量、更透明、更具可比性的财务信息。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焦点。长此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我国会计国际化与中国特色并存的合理性说明;(2)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政策走向的研究;(3)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结果评估。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得到正式建立,也表明了我国学术界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立场。现阶段我们的研究重点转向了第三个方面,会计国际化的效果即准则体系的形式趋同是否带来准则的实质趋同,这是各界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从中国会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将“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及执行效果与国际趋同”作为主题之一和中国会计与改革开放30年纪念活动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作为征文参考题目中可见该研究的重大意义。文章在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界定了本文的国际协调和国际协调效果的概念。阐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并且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解释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参照选择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原因。基于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定性分析了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准则体系、准则涵盖范围、概念框架的协调状况;定量分析了不同准则在净资产、净利润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市场上的价值相关性,从而得出了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形式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高度协调,但是实质上的协调尚未达到的结论。揭示出准则协调的效果尚未充分体现的问题不在准则本身,而是在于执行机制缺乏效率,进而提出了完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建议:第一,对于市场监管机构而言,应积极采用市场导向的监管体制,提高市场的监管水平和效率;第二,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第三,积极培育和严格规范审计市场:第四,提高投资者的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最后,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文章的创新点之一是基于新准则实施的背景,从AH股上市公司的角度来分析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效果;之二是实证部分不仅比较了净资产和净利润的差异,即从技术因素方面考虑准则形式协调状况,而且还从价值相关性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市场上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反应,来看准则的实质协调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