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案件二审程序实证观察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f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刑无疑是当今法律案件中最受瞩目的刑罚,不论是二十多年前的呼格吉勒图案或是当下火热的江歌案、保姆纵火案,民众关注度最高的是被告人到底会不会被执行死刑,而结果终产生于合法的死刑程序。正如黑格尔所说:法律程序使当事人有机会主张他们的证据方法和推理理由,并使法官得以洞悉案情。这些步骤本身就是权利……作为死刑案件的重要篇章,二审程序必然成为被告人行使权力最重要的一步。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何做死刑案件二审的实证研究。首先,在诸多死刑研究中,二审程序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死刑案件二审程序的重要意义,许多问题非实证研究不能明,非实证研究不能证。第二部分,为何从裁判变动切入研究。死刑研究的着力点无非在于制度的构建和实践的完善,在这一层面研究者甚多。而想知道司法实践中如何完善,便要研究发现问题的方法,在死刑案件质量关注度飞涨的今天,裁判发生的变动是较为直接的观察点,其变动因素便是发现问题的关键。提出科学合理适用死刑的建议,必应在充分了解死刑案件的理论基础之上对司法实践做全面观察。第三部分,在直观观察所做数据库后得出死刑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新证据因素、辩护因素、被害人因素及审判因素。这四个影响因素为直观观察裁判结果所提取,作者即在对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发现并印证死刑案件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通过实证观察发现死刑案件在诸因素中出现的明显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辩护的效果、证人出庭影响、裁判模式以及民事赔偿等方面,继而作者提出第五部分的建言,提出在死刑案件中,应注重多角度综合分析各因素的影响,才能规范地给出合理的裁判结果。
其他文献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研究一直是社会学领域经久不衰的研究主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学者对社会流动模式及流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然而少有学者关注居民的社会流动预期,对社会流动预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更是甚少。社会流动预期从纵向历史的角度解析社会结构的变化,为社会流动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随着“中国梦”的提出,社会流动预期研究的现实意义更加凸显。因此,本文基于2015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数
通过适当的方式,大力倡导汉字书写,广泛普及书法艺术,实在是保护中华文化“命脉”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