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津录》(The Hsin Ching Lu or Book of Experiments:being the First of a Series of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Chinese,1859)是19世纪英国外交官威妥玛针对来华翻译生的第一本汉语学习教材。本文考订《寻津录》的成书背景及选材编排,分析该书中第一次呈现的威妥玛式拼音方案,研究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语法点——虚字“的”和“了”,以期推进对威妥玛汉语成就的研究。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说明选题意义,对学界关于威妥玛的汉学研究进行简单述评,介绍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和文献来源。第二章对威妥玛的生平作简单介绍,论述威氏的汉语学习,认为从1841年1861年这二十年是其汉语学习的重要阶段,奠定了其汉语观,即北京官话是中国通行官话,掌握北京官话,特别是口语,是非常必要的;并对《寻津录》的编纂进行考略,《寻津录》是威妥玛对来华翻译生汉语培训计划的产物,它对汉语的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特点进行了一次实验性探索,其选材也颇为用心,第一部分《天类》选自《御制增订清文鉴》,第二部分是对王又朴《圣谕广训衍说》第一章的翻译及讲解。书中选取了大量的北京话口语词汇第三章考察《寻津录》中的威妥玛式拼音方案的缘起,分析该方案的声韵调特点:记录了27个声母和39个韵母,共397个音节,见精组声母腭化,尖团合流,疑微两母消失,并入零声母;四呼齐全,入声韵消失。判断北京话声韵调在19世纪中期基本定型。并尝试梳理《寻津录》之后威妥玛式拼音的发展,首先,两版《语言自迩集》(1867/1886)对《寻津录》的声韵调进行改订,包括增加了23个音节、声母附加符号的简化、增加iai韵和uo韵、对轻声和儿化韵的认识更为深入;其次,在翟理斯的两版《华英字典》(1892/1912)中,翟理斯简化符号设置,取消lun音,增加jua (rua)音,威—翟式拼音体系(Wade-Giles System)形成。第四章探究《寻津录》中虚字“的”、“了”的用法,论述评价威妥玛的认知及处理方式,“的”涵盖了现代汉语“的”、“地”、“得”的语法功能,既可以作定语、状语标记,也可以作补语标记。北京话中虚字“的”的用法在19世纪可能基本定型,并且“的”的用法可能受到满语的影响。虚字“了”在《寻津录》中的语音分布为liao3、liao1、la1、lo,推断“了”从动态助词向语气词虚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过渡音lo和la,语音虚化轨迹为liao→lo/la→le。“了”的a套和。套音变韵,可能也是满语发音的渗透。第五章总结《寻津录》的内容,讨论其可能价值。这是一本综合性的实验性读本,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北京话口语的面貌。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威妥玛式拼音方案,此后的《语言自迩集》基本沿用了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