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缺损给医学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已确立的众多的骨缺损治疗方法中,自体骨移植依然被认为是大范围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然而,由于获取大块骨移植物后对供区造成相当大的破坏,使自体骨移植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生物人工骨的出现或许能够克服这一难题。目前已有许多种不同类型的生物材料应用于骨缺损的修复重建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利用组织工程骨重建小到中等大小的骨缺损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甚至在特定的临床条件下能够代替自体骨移植,但是对于大块的骨缺损依然困难。充分的血管化是保证大量骨形成的前提。当体外构建的富含细胞的组织工程骨移植到体内时,由于缺乏血液灌注仅能依靠组织液扩散获得营养,使得大块细胞容器结构中心细胞氧供及营养不足。细胞标记实验证实移植后第一周内骨松质中就有大量成骨细胞丢失,这也代表了许多组织工程方法的缺陷。因此在细胞移植前对生物材料血管化的诱导将有助于增加移植细胞初期存活及数量,这种策略称之为预血管化。大块组织工程骨构建的另一难题是构建立体的血管供应,其中包括微血管网和直径大于1mm以上的宏观血液循环,以利于可靠的显微外科移植。这里,我们提出一种新颖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预先制成的机械性能稳定的基质中诱导轴向血管化,其中包括疏松的牛松质骨基质和作为血管载体的动静脉袢。轴向血管化与随机血管化恰好相反,其意味着一根轴向血管向一定体积的组织供血。因此在血管化完成后,可以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将组织工程组织移植到缺损部位并吻合动静脉,同时将组织供区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本实验中,显微镜下于大鼠股部进行股静脉分离,并将其移植到对侧股动静脉残端间构建动静脉袢,以未做血管移植的动物作为对照。分别于植入后2、4、8周进行墨汁灌注、组织学观察及微血管体积密度测定。实验结果:实验组中松质骨基质有明显的血管化,尤以第8周显著。此时,血管趋于成熟并整合成网状,起源于动静脉袢的芽殖新生血管也很明显。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动静脉袢诱导松质骨血管化模型是有效的,可行的,作为一种新的预血管化策略,或许能为最终造出功能性人工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