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经》中的《雅歌》以其对爱情浪漫细腻的描写和突出的文学特点,成为了《圣经》书卷中最与众不同的一章,吸引了众多文学家、翻译家的关注。许地山在19世纪初翻译了《雅歌》,这是第一部完全由中国人翻译的圣经书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厚的文学色彩。本篇论文尝试在勒菲弗尔“翻译诗学”理论的指导下,对许地山《<雅歌>新译》进行系统的案例分析。勒菲弗尔在《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控》中指出,译者是在特定文化和时代中工作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主流诗学的影响。他将诗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包括文学手法、体裁、主题、人物和环境的原型及意象;二是文学在社会体系中的角色。诗学受到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意识形态影响。本文将基于勒菲弗尔的理论,一方面从微观角度对许地山《<雅歌>新译》中对主题、人物、体裁、文学手法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将《<雅歌>新译》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分析,以了解译者翻译过程中所受到的社会环境影响及其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经过分析,本文发现,在翻译策略上,许地山选择了五四时期英诗汉译主流翻译策略,即异化翻译策略。许地山《<雅歌>新译》在体裁、内容、结构方面很大程度上参考了莫尔顿的《现代学者圣经》;在语言方面,借鉴了同时期“和合本”《圣经》的语言,但进行了部分修改,使原文更为流畅、更具文学色彩。整体来说,许地山《雅歌》译本明显受到了中国传统诗学和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它是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同时也为推动中国白话文运动起到了独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