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睡眠是一个特殊的生理状态,现有的研究表明睡眠有多种功能,其中,记忆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在睡眠中,新获得的记忆痕迹被认为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间被重新激活,以促进海马新皮层的转移,以便将记忆痕迹长期储存。然而,解开记忆储存的神经机制仍是当前的一个重大难题。方法:本研究共纳入33名健康大学生志愿者,在正式实验前所有参与者都经过严格的临床访谈和量表评估。实验前一周,所有参与者都需要保持规律作息,并记录睡眠日志。在实验当天,参与者被要求不允许午睡。在学习夜晚,参与者进入实验室后完成一项基于计算机平台的图片记忆任务,之后休息半小时,在睡前半小时安装睡眠脑电监测设备,收集整夜的睡眠脑电数据用作后续分析,第二天早起后半小时进行记忆再认任务。在不学习夜晚,参与者不进行任何记忆方面的编码学习,在同样的时间进行放松训练,之后收集整夜的睡眠监测数据。利用matlab软件处理脑电数据,比较学习夜晚和不学习夜晚参与者的脑电特征波以及学习夜晚的特征波与记忆的关系。结果:(1)两晚睡眠结构结果:学习夜晚和不学习夜晚在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N1%、N2%、N3%、REM%等总体睡眠数据上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脑电比较结果:1)相对于不学习夜晚的睡眠脑电(基线夜晚),受试者在学习夜晚的NREM睡眠期的SO密度(P=0.116)、SO振幅(P=0.777)、SO持续时间(P=0.190)无明显改变,两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2)相对于基线夜晚,受试者在学习夜晚的纺锤波密度明显大于不学习夜晚的纺锤波密度,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9),而在纺锤体的持续时间(P=0.249)、纺锤波的振幅(P=0.074)比较上,两晚的统计结果无显著差异。3)在N2期,SO与纺锤体的耦合数量,学习夜晚与不学习夜晚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92)。在SWS期,学习夜晚的SO与纺锤体的耦合数量明显高于不学习夜晚,两晚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11)。4)在REM睡眠期,学习夜晚与不学习夜晚的theta能量(P=0.063)和密度(P=0.068)没有统计学差异。(3)行为学结果:1)受试者行为表现的正确率与SO密度(P=0.961)、持续时间(P=0.180)和振幅(P=0.400)均无显著相关;2)受试者行为表现的正确率与纺锤体的总数成正相关(P=0.029),与持续时间(P=0.277)和振幅(P=0.777)均无显著相关;3)在N2期,受试者行为表现的正确率与SO和纺锤体的耦合数量成正相关(P=0.007),而在N3期,二者之间并无相关关系(P=0.758);4)受试者行为表现的正确率与REM睡眠期的theta能量(P=0.327)和密度(P=0.327)无显著相关。结论:睡眠纺锤波及睡眠纺锤波与慢振荡的耦合是睡眠中记忆巩固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