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湖富营养化问题是我国十分关注的水环境问题之一,而太湖北部水域由于受人为干扰较为严重,同时北部湖区由于水体交换能力较差更加剧了北部湖区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因此本文以太湖北部三个湖区为研究对象,对其营养盐分布、沉积物的吸附/解吸及疏浚范围和体积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太湖富营养化治理及其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为湖泊底泥科学疏浚提出建议。本文以太湖北部三个湖区(竺山湾、梅梁湾和贡湖)为研究对象,共采集33个点位的上覆水、间隙水和沉积物样品,通过对上覆水体中各形态氮含量的分析发现太湖北部三个湖区水体均属于劣V类水体,上覆水体中各形态氮的分布几乎都呈现出从竺山湾到梅梁湾再到贡湖湾依次减少的趋势;太湖北部三个湖区间隙水中TN呈现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减少的趋势,氨氮呈现从北向南逐渐增大的趋势,硝氮与氨氮相反。通过对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检测发现,从三个湖区表层沉积物中总氮的平均值来看,竺山湾、梅梁湾和贡湖表层沉积物均属受污染沉积物,表层沉积物中KTN在沿岸含量较大,湖心含量较少,可交换态氨氮和硝氮的分布趋势相似呈现出从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分析三个湖区中上覆水-间隙水-沉积物中各种形态氮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交换态NH4+-N对溶解态NH4+-N、溶解态NH4+-N对上覆水中NH4+-N有一定的决定作用。选取了北部湖区的15个点位进行氮的吸附/解吸模拟实验发现太湖北部三个湖区中,湖泊上覆水中氮含量均小于沉积物吸附/解吸平衡浓度,沉积物均向上覆水体释放氮,即为上覆水体氮的“源”,将吸附量与吸附/解吸初始浓度进行线性拟合得出沉积物的吸附/解吸效率和本底吸附态氮含量,而且本底吸附态氮含量差距较大,梅梁湾最大,贡湖最小;在吸附/解吸过程中,太湖北部三个湖区的吸附/解吸效率差异不大,属于草型湖区的贡湖与藻型湖区的竺山湾和梅梁湾相比具有更大的吸附空间。最后针对底泥疏浚这一治理湖泊沉积物污染的环保技术,根据第一部分的三个湖区表层沉积物的污染情况计算出太湖北部三个湖区的疏浚面积为335.68km2,占三个湖区总面积的72.30%,其中竺山湾需疏浚90.57km2,需全部进行疏浚,梅梁湾需疏浚106.87km2,占梅梁湾总面积的50.34%,贡湖需疏浚138.24km2,占贡湖总面积的84.43%。同时利用拐点法求出太湖北部三个湖区需疏浚的深度即竺山湾疏浚深度为0.17m,梅梁湾疏浚深度为0.17m,贡湖疏浚深度为0.25m,因此可以计算出竺山湾、梅梁湾和贡湖湖区的疏浚体积分别为1.54×107m3,1.82×107m3,3.46×107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