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空间载体,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使土地的供需紧张局势日益恶化。随着政府出台一系列保护基本农田、限制建设用地侵占农地的措施后,建设用地的来源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未利用地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低丘缓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低丘缓坡多表现为土壤瘠薄,生产性功能低下,但是完全具备空间承载功能。因此,国土资源部推出了低丘缓坡地开发试点项目。但是,我国低丘缓坡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的相关研究缺乏,无法满足低丘缓坡开发试点的工作需要。哪些低丘缓坡地适宜开发为建设用地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山东省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低丘缓坡试点为研究对象,参考相关土地评价理论和方法,充分考虑低丘缓坡开发的特殊性,以GIS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因素加权指数和法和层次分析法,从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评价低丘缓坡地的整体适建性和内部各单元适建性,探索低丘缓坡的评价模式,为低丘缓坡地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开发提供决策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相关概念内涵界定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没有对针对低丘缓坡的概念和范围作出的明确定义。本文分别从狭义的概念范围和广义的开发利用范围对低丘缓坡的内涵及其范围进行了探讨,认为低丘缓坡应是相对高程200米以内、表面坡度小于25%、以土地后备开发资源为主的丘陵地区。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评价是将低丘缓坡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程度评价,包含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宏观评价是项目前期的可行性评价,用于确定某一低丘缓坡区域是否适于进行开发;微观评价是低丘缓坡区域的内部详细评价,划分区域内各单元的适建性等级用于指导区域内的规划布局。(2)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低丘缓坡区域地形地貌条件相对复杂,经济社会条件相对落后,低丘缓坡开发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影响因素与平原地区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本文从低丘缓坡自身特点出发,分别选取坡度、坡向、相对高程、地质承载力、地质灾害、水文地质、水域缓冲区等7个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交通条件、城镇影响、未利用地比例、规划控制、二三产业产出、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等7个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因素。(3)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宏观评价根据低丘缓坡地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选取坡度、坡向相对高程、地质承载力、地质灾害、水文地质、水域缓冲区7个自然环境指标和交通条件、城镇影响、未利用地比例、规划控制、二三产业产出、人口密度6个社会经济指标建立宏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权重,利用加权指数和法得出研究区的综合分值和研究区整体的建设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的综合分值为7.34分,为中度适宜,适宜程度较高,土地各方面条件较好或一般,基本能适应建设需要,整体上适宜进行开发建设。(4)低丘缓坡建设适宜性微观评价根据低丘缓坡地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选取了坡度、坡向相对高程、地质承载力、地质灾害、水文地质、水域缓冲区7个自然环境指标和交通条件、城镇影响、土地利用类型3个社会经济指标构建微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权重,采用叠置法划分评价单元,利用加权指数和法对各评价单元进行综合评价,划分建设适宜性等级,得到研究区建设适宜性微观评价图。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高度适宜建设区域为80.49公顷,中度适宜建设区域为128.4公顷,勉强适宜建设区域为98.16公顷,不适宜建设区域为42.22公顷,占研究区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23.04%、36.77%、28.10%和12.09%;研究区适宜开发建设的面积为208.89公顷,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8%,建设用地开发潜力大;适宜程度在空间上基本呈南高北低和圈层分布的特征,由山前堆积平原和坡积地向四周的山坡和山顶逐渐降低。(5)相关建议首先,根据评价结果和研究区各方面条件的优劣,建议研究区采取集中成片的开发模式,高度适宜建设区域要高效开发,中度适宜建设区域要兼顾环境保护,勉强适宜建设区域以环境保护为优先,不适宜建设区域进行防护林建设;建议将研究区开发为工业用地,不适宜引进依赖地下水水资源的企业,采取工程措施改善不利因素,预防台风、海水入侵、崩塌等灾害的发生。其次,讨论低丘缓坡评价中适宜采用的方法。低丘缓坡评价建议采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方法;评价单元的划分需根据数据处理量确定采用叠置法或栅格法;因子权重确定方法,一般建议采用e^(0/5)~e^(8/5)标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