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Pragmatic Adaptation in Chinese Ceramic Title Translation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vxq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南海一号”和“南澳一号”古船的成功发掘,海外文物不断回流,中国陶瓷器物(特别是古代陶瓷珍品)再次激发世人的浓厚兴趣。中国陶瓷器物作为“物化的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文化载体;然而陶瓷器物名称译介现状却不尽如人意,英译实践在国内尚缺系统的理论指导,陶瓷器物名称翻译欠缺规范,出现译名混乱甚至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对外译介和宣传。   顺应论被称为是“非常具有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和发展前途的语用学理论,因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当今的语用学。”(何自然,于国栋,1999:428-435)。它的主要观点是: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人们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做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要对语言现象做出解释,必须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本文从陶瓷器物名称及其特点入手,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和香港佳士得拍卖行的各种译例为语料,深入分析中国陶瓷器物名称英译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在较为详尽地介绍顺应论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顺应论在陶瓷器物名称翻译过程中的运用,力促陶瓷器物译名既能实现文化载体的功能,体现器物的特点;又能迎合目的语人民的心理、文化、价值取向,减少信息摄取者在接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以达到弘扬中国陶瓷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其他文献
《斯芬克斯》构思于19世纪80年代,发表于1894年,是王尔德最具代表性的诗作,却被长期视做毫无深意的“唯美主义”的试笔之作。该诗一个重要特点是文中比比皆是的多重宗教指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