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脾虚型疳积患儿为临床干预对象,通过运用小儿捏脊结合岭南中医流派独特的推拿手法对脾虚型疳积患儿进行调治,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患儿的影响,并通过与小建中汤科学中药颗粒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疗法的优劣,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年2月-2016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分院针灸门诊及黄陂医院针灸门诊收集确诊为疳积(脾虚型)的患儿70例。疳积的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疳症的诊断:(1)饮食异常,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15%~40%;(3)兼有精神不振,烦躁易怒,喜揉眉擦眼,吮指磨牙等症;(4)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长期消瘦史;(5)"蛔疳"大便镜检虫卵阳性;(6)贫血者伴血红蛋白,红细胞减少;(7)营养性水肿,血清总蛋白在45g/L以下,血清白蛋白20g/L以下。脾虚证辨证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卫生部版)(1)主症:久不欲食,食而不化,食后腹胀,便溏或久泄;(2)次症:少气懒言,腹痛绵绵,形体偏瘦,面色少华;(3)舌脉象: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具2项主症,或1项主症加2项次症,即可诊断。将纳入的70例对象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再据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每组35例。治疗组采用小儿捏脊疗法结合岭南中医流派推拿手法进行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内服小建中汤科学中药颗粒。药物组成:桂枝6g,甘草2g,芍药8g,生姜2片,胶怡5g。每日1剂(<3岁的用2/3量)。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相关量表对患儿进行评分,评价捏脊结合岭南推拿手法对脾虚型小儿疳积的临床疗效及作用。结果: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中医证候比较,经秩和检验,Z=-4.788,P=0.000<0.0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中医证候比较,经秩和检验,Z=-4.792,P=0.00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对小儿厌食症中医证候的改变有显著的作用。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Z=-2.206,P=0.02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食后腹胀、少气懒言症状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小建中汤对各临床表现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照组对各临床表现也有改善作用,但治疗组对食后腹胀、少气懒言方面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X2分析,X2=0.000,P=1.00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安全性都较高。结论:捏脊结合岭南推拿手法及小建中汤对脾虚型疳积患儿厌食症中医证侯及食后腹胀、少气懒言症状的改善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捏脊结合岭南推拿手法的效果更佳。